「仙禁生紅藥,微芳不自持。幸因清切地,還遇艷陽時。名見桐君籙,香聞鄭國詩。孤根若可用,非直愛華滋。」 唐 張九齡
此詩寫出芍藥植物的生長環境及特色,也說明其因有藥性而記載在古代「桐君採藥錄」一書之中。
根據臺灣中藥典第四版記載白芍(https://whatsintcm.com/dt_articles/%e7%99%bd%e8%8a%8d/)為毛莨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之去皮乾燥根。主要産於浙江、安徽、四川、山東等地,市面販售商品因產地不同而又分為主産於浙江的杭白芍、主產安徽毫州的亳白芍和主產於四川的川白芍,而臺灣中部也有栽種,通常在國曆四、五月時開花,主要以觀賞為主。通常在夏、秋二季時采挖,洗淨後,除去頭尾部及鬚根後,放置沸水中煮透,取出放涼後,用竹刀除去外皮或去皮後曬乾收藏備用。
另一種類似的藥材為赤芍(https://whatsintcm.com/dt_articles/%e8%b5%a4%e8%8a%8d/),根據臺灣中藥典第四版記載赤芍為為毛莨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之乾燥根。其主要產於甘肅、青海、四川和西藏等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經集注》中記載:「芍藥···白而長大,餘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從“白而長大“可知,當時的芍藥主要指白芍,而從“赤者小利“中可見當時已有赤芍,但還尚未普遍。通常來說白芍原藥材以根粗長,勻且直者,質地堅實,富粉性、無白心或裂隙且表面潔淨者爲佳。而在臨床使用上白芍主要功效為養血歛陰、平抑肝陽、柔肝止痛為主,而赤芍主要以清熱涼血、祛瘀止痛為主,因此使用上要小心分別。
白芍藥材的鑑別有幾個方式,因為以粉性足者為佳,因此會以“掛手”當藥材品質好壞的依據,所謂“掛手”就是以手摸其斷面會有黏手的感覺,另外白芍藥材的斷面,木質部有細微的放射狀紋理,習稱“菊花心”也是一個辨別特徵,再者藥材聞之氣微,嘗之會有微苦且酸者為佳。另外產於四川中江的白芍因其藥材表面粉紅色,且斷面粉白色,因此習稱“白裏映紅”,為期辨別的主要特色之一。
坊間有一些容易混淆的藥材,民眾在購買時可能要有所注意,其一為雲白芍,其來源為毛莨科植物黃牡丹或滇牡丹的乾燥根。其有明顯縱紋及鬚根痕,且不易折斷,斷面呈現淺黃色。另一為寶鶏白芍,其來源為毛葉草芍的乾燥根,主要特徵為表面呈灰白色,根較細小,斷面呈淡黃色,粉性較弱,菊花紋理分散且不明顯。最後一個為烏藥,其來源為樟科植物烏藥的乾燥根,其特徵在於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斷面黃白色,可見年輪環紋,中心顔色較深,且嘗之有清凉感。
另外坊間的正品白芍可見橫切片或是斜切片或是排骨片,其採購要注意是否有熏硫黃過度的問題,其藥材通常呈現非常白,且嘗之酸味非常明顯,而臺灣的市場因為有關當局有訂定相關的檢測標準,所以目前應該是很少見到。另外偶一種為存放太久的陳貨,其顏色通常較深或呈棕褐色,另外如果是提取過的殘渣,通常切面呈黃棕色且較乾枯,嘗之味淡。另外藥材要是切面白色且放射狀紋理不明顯,手摸有滑膩感,其品質也不是很好。另外一種為空心片,其藥材內部空心,或是空心裏面會呈現黑褐色。最後一種為細的芍藥根,表面灰黑色,趁鮮切片不去外皮,産地稱為“黑白芍”,期因為細小的根,功效有待研究。
白芍因其臨床功能不同而有許多不同的炮制方式,常見的有麩炒白芍,其先將鍋用武火加熱後撒入麥麩皮,待冒烟時投入淨白芍片,急速翻攪至表面呈黃色後取出放凉。另有醋制白芍,其先將白芍用米醋拌勻,悶潤至透後再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呈微黃色時取出放凉。另有土炒白芍,其取灶心土細粉置鍋內,先中火炒後倒入白芍片,拌炒至表面呈掛土色、有香氣時取出,再篩去剩餘土粉,放凉備用。另還有酒制白芍,其先白芍用黃酒悶潤至透後,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黃時取出放凉。明代醫學大師薛己所著《校注婦人良方》爲為婦科專書,書中白芍,多用酒拌炒,因白芍之性味酸寒,産後婦人用之在大補湯或八珍等湯內,以酒拌炒用無妨,且凡屬脾胃虛寒虛弱面色萎黃者,白芍亦宜用酒拌炒用之,由此可見酒制白芍在臨床上功效多所重要之。
白芍為中醫臨床常用之藥材之外,依據衛生福利部可供食品原料一覽表,也可當作一般食品使用,再加上民眾常用的四物湯等藥膳都有添加,因此臺灣中藥典中也明確規範其藥材中二氧化硫和重金屬等的標準限量,因此民眾可以安心使用。
【圖片提供】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https://whatsintc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