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載入中...

強筋健骨的常用中藥「杜仲」,越黑越好嗎?

一等杜仲:板片,外表皮灰棕色,且粗糙,有縱裂槽紋,橫裂皮孔
二等杜仲:內面光滑呈現暗紫色,折斷時有白色膠絲相連
一等杜仲:厚度4 mm
杜仲絲卷
沙鹽炒杜仲
偽炒杜仲:焦糖色素染色
杜仲膠絲
上:杜仲葉有白色膠絲。 下:杜仲種子有白色膠絲 陳大眞博士提供

「在古代,有位名為杜仲的醫師,進山採藥,偶見該樹的樹皮折斷有多條的白絲出現而不易折斷,就像身體的「筋骨」。於是他思考,人若吃了這樹木「筋骨」,就應該會像樹一樣筋骨強健,嘗試幾天之後,覺得精神抖擻,腰和腿也輕鬆了許多,又服用一段時間之後,不僅身輕體健,頭髮烏黑,而且得道成了仙人。」

這傳說故事講述了該藥材的特色和其臨床上的功效,而這藥材因此又得到「思仙」的別名。  

依據臺灣中藥典第四版記載杜仲(https://whatsintcm.com/dt_articles/%e6%9d%9c%e4%bb%b2/)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之乾燥樹皮。通常在清明至夏至時刮下樹皮採收,採收下來的樹皮又會刮去外層布滿雜質和菌類或蘚苔的“粗皮”之後堆,而這裡所指的“粗皮”為植物學上的木栓形成層之外的落皮層。除去之後再將置“發汗”至內皮呈紫褐色,曬乾備用。主要産於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地,而產於四川者稱為“川杜仲”,傳統認爲以四川通江縣産者品質優良,然最近通江也開始在栽培銀耳,並有不錯的成效。而另一種產於陝西、湖北者,傳統稱為“漢杜仲”,而台灣在1975年左右引進種植,因此也有一定的產量。

杜仲通常藥材呈現 “板片狀”特徵,而“板片狀”通常見於木本樹皮類的藥材,當藥材從粗大樹幹剝下後,在乾燥的過程中不易收縮捲曲,因此呈現寬大板狀或是厚片狀。而藥材外觀呈現灰棕色或是淡棕色,其質地粗糙,且易折斷,嚐之味稍苦,通常以皮較厚,且塊大完整,而斷面折之絲多,內表面呈現暗紫色者爲佳。杜仲特有的特徵為折斷面有白色膠質絲體,又稱為“膠絲”,整株植物的樹皮、樹葉、或是種子等折斷均可見其特徵。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味辛,平。主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因此對於腰脊的疼痛有改善的作用之外,也有強筋健骨之功效。

依據臨床使用的不同需求會有不同的炮製方式,其中鹽杜仲就是將淨杜仲塊用食鹽水拌勻,悶潤後,置旁鍋中,先將淨沙子置鍋內,再用武火加熱翻動、有輕鬆感之後,再投入悶潤好的鹽杜仲塊,翻炒至膠絲斷裂、而表面呈現焦黑色時出,再及時攤凉透,之後再篩去沙子,放涼備用。另外還有杜仲炭的使用,先將杜仲放置熱鍋內,用中火炒至表面黑色且內部褐色時,再噴淋清水少許,將火星滅盡後取出,及時攤晾,待凉透後收取備用。然坊間曾經看過炒杜仲琦炮製手法不是很完善,白色膠絲依然存在或是整體藥材透黑卻是用木炭去染色者,手一碰黑色木炭粉就掉的各種情況,因此在選購時要有所注意,並不是顏色越黑越好。

    另外在中國地區有些混淆品為衛矛科的銀絲杜仲、金絲杜仲、絲綿木、山杜仲等因其樹皮折斷之後也會有白色膠絲狀,因此使用上容易混淆,另一種冬青衛矛,又名“大葉黃楊”或“正木皮”外表面呈現灰棕色或灰褐色,折斷面有較密的銀白色膠絲物相連,然絲狀物彈性較差,拉至3mm即斷,為判別的主要依據之一。而在中國廣西等地還記載有杜仲藤的藥材,主要是因其刮去栓皮呈紅棕色,且內表面也紅棕色,且折斷也有白色膠絲因此又稱為“紅杜仲”,再使用上應有所區別。而在台灣杜仲為民眾常用的滋補食品,因此政府有關當局也訂出二氧化硫的標準和重金屬砷,鎘,汞,鉛的限量標準,因此民眾在使用時可以安心選購。

【圖片提供】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https://whatsintc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