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少陽,鎮驚安神。
和解少陽,鎮驚安神。
和解散結,溫裡祛寒。
和解少陽,發散表邪,表裏雙解。
清肝疏風,瀉火解毒。
【出典】 《醫學統旨(1534年)》,《景岳全書(1624年)》古方八陣。 【別名】 柴胡疏肝散 【組成】 陳皮,柴胡,芍藥,枳殼,炙甘草,川芎,香附。(7) 【分類群】 <補血>:芍藥;<補脾補中>:甘草;<辛涼解表>:柴胡;<理氣>:香附、枳殼、陳皮;<活血祛瘀>:川芎。 【組析】 ...
除寒祛熱,利水化痰。
清熱滌痰,寬胸散結。
【出典】 《傷寒六書》卷三。 【組成】 柴胡,葛根,甘草,黃芩,桔梗,芍藥,羌活,白芷,石膏,生薑,大棗。(11) 註:節庵方少石膏,生薑,大棗,多了羌活、白芷。 【分類群】 <補血>:芍藥;<補脾補中>:大棗、甘草;<辛溫解表>:生薑、白芷、羌活;<辛涼解表>:柴胡、葛根;<清熱瀉火>:石膏;<清熱燥濕>:黃芩;<化痰>:桔梗。 【組析】 (1)黃芩湯(芩+芍+二佐)+只搶蛋糕(芷羌膏)。柴哥排擠黃人,只搶蛋糕。(2)財哥劫機—-財哥搶親,急掃紙草(柴胡,葛根,羌活,黃芩,桔梗,芍藥,白芷,甘草)。(3)蔡琴強將死鴿子及早燒炒來解饑(柴胡,黃芩,薑,羌活,石膏,葛根,白芷,桔梗,棗,芍藥,甘草,柴葛解肌湯)。 【功能】 辛涼宣洩,疏風,清熱解肌。 【效用】 (1)外感風寒,寒鬱化熱,三陽合病,症見表證未解,惡寒漸輕,身熱增盛,頭痛肢楚,目痛鼻乾,心煩不眠,惡寒無汗,嗌乾耳聾,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2)熱激頭痛身痛,逆有衂血。因熱在上部鬱塞,劇烈時,甚至呈現譫語狂躁之狀熊。患有頭痛、口渴、不眠、鼻乾、衂血、惡寒無汗、四肢疼痛而脈洪數者。(3)小兒解脫受風,而致傷風發熱,其症汗出,身熱,呵欠,目赤澀,多睡,惡風,喘急 《醫方》:太陽陽明合病,頭目眼眶痛,鼻乾不眠,惡寒無汗,脈微洪。...
破血下瘀,泄熱。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