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Loading...

吳茱萸

吳茱萸

吳茱萸(五稜扁球,黃綠褐,凹窩,星狀裂縫,腺點油樣,硬脆粒飽滿,苦辛辣芳香)
(左7)(右上)(右下)吳茱萸

【命名】

吳茱萸

 【出典】

本經中品

 【常用程度】

B

 【基原】

芸香科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乾燥未成熟果實。

 【性狀】

呈五稜狀扁球形,直徑2~5㎜,高約1.5-3㎜,表面綠色或綠褐色,粗糙,有點狀突起,有細皺紋及鬃眼(油室);頂平,中間有凹窩及5角星狀的裂縫,基部有花萼及果柄,五蒴果向內緊抱,橫切面,子房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2枚,種子富油性,質堅易碎,香氣濃烈,味苦微辛辣。

 【炮製】

吳茱萸

 【鑑別】

《外臺秘要》:「凡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皆欲得陳久者良。其餘唯須精新也」。 《證類本草》:「東北陰者良」。 《醫方類聚》:「吳茱萸鹽醃者佳」。 《醫方類聚》:「吳茱萸,細粒綠色者佳」。 《本草品彙精要》:「蜀州吳地者為佳」。 《本草綱目》:「小者入藥為勝」。 《本草求真》:「陳者良」。 《良劣鑑別》:「有辛味苦味者為佳」。

 【鑑別術語】

1. 鬃眼(鬃眼皮、子眼):指吳茱萸藥材表面具有許多點狀突起或凹下的腺點,即油室。
以飽滿,堅實,勻淨,香氣濃,無枝梗雜質者為佳。

 【章節】

果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