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出典】
別錄下品‧蟾蜍
【常用程度】
D
【基原】
蟾蜍科中華中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黑眶蟾蜍Bufo 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或台灣蟾蜍Bufo vulgaris formosus Bauldenta的耳後腺及皮膚腺所分泌的白色漿液,經收集加工而成。
【性狀】
乾燥的蟾蜍呈扁圓形團塊狀、餅狀、棋子狀或片狀。表面光亮,有的不平具有皺紋,淡黃色、紫紅色或棕黑色。團塊狀或餅狀者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茶褐色,如膠質狀而有光澤。片狀者質脆易折斷,紅棕色,半透明。氣微腥,嗅之作嚏,味麻辣。遇水即起泡沬,並泛出白色乳狀液;用錫紙包碎塊少許,燒之即熔為油狀。
【炮製】
1. 酒製蟾蜍 2. 乳製蟾酥
【鑑別】
《經驗丹方匯編》:「蟾酥,舐舌上甜麻痺舌者真」。
1. 以質明亮、紫紅色、斷面均一、沾水即泛白色,且對光照視為半透明體,溶於酒精中,嗅之有催涕性,舔之有麻痺感者為純品。
2. 蟾酥向陽光處照視為半透明體,若是發暗而不明亮,其中必然放入過多的麵粉或摻有一定數量的雜質,規格較差。
3. 將蟾酥餅塊用刀切開,若內有「包餡」,即是雜質,也可將切開餅塊放在玻璃上蘸水,如磨墨般研磨,純者應呈潔白乳狀的液汁。
4. 如在餅塊上,沾水滴或塗以唾液少許,瞬息沒有即變成灰白色乳狀液,或以舌端舔蟾酥,沒能感到持久性的麻痺者,則為摻雜之劣品或偽品。
【章節】
脊椎動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