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出典】
本經下品
【常用程度】
D
【基原】
薔薇科石南Photinia serrulata Lindl.乾燥樹枝,有時亦帶葉。或另以其乾燥葉,稱石南葉。
【性狀】
呈圓柱形,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約3~6㎜,表面暗灰棕色,有縱皺紋及橫裂紋,葉痕較多,呈半月形,質堅脆,易折斷。
飲片為斜切薄片,皮部薄,易剝落,木部黃白色,裂片狀,氣微,味苦。
葉呈倒卵狀長橢圓形,長8~16㎝,寬3~6㎝,具葉柄;先端短尖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細密尖銳鋸齒,上面紅棕色或暗棕色,下面色稍淺,主脈突起極明顯,側脈似羽狀排列,兩面均平滑無毛,葉較厚,革質而脆。
飲片為紅棕色絲狀片,邊緣具細密的鋸齒。味苦而澀。
【炮製】
1. 石南藤 2. 石南葉
【鑑別】
《新修本草》:「以葉細者為良」。 《證類本草》:「唐本注云:以葉細者為良」,「入藥以關中葉細者良」。
1.石南藤:以嫩枝、條勻,外皮灰棕色為佳。
2.石南葉:以身乾、整齊、黃褐色帶赤色、無雜質者為佳,色黑霉變者為次。
【章節】
藤木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