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出典】
本經
【常用程度】
E
【基原】
鶴蝨為菊科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 oides L.,南鶴蝨為繖形科野蘿蔔Daucus carota Linn.,及紫草科南鶴蝨Lappula echinata Gilib的乾燥成熟果實。 本品品種很混亂,除上述外,尚有許多同名異物及同物異名的情形。
【性狀】
(一) 北鶴蝨:乾燥果實呈圓柱形,細小,基部鈍尖,長約3~4㎝,寬不達1㎝,無毛,表面黃褐色,有多數縱稜及溝紋,頂端收縮呈線狀短喙,先端有灰白色的環狀物。 橫斷面類圓形,種仁黃白色,有油性。 氣微,味微苦,嘗之有粘性。
(二) 南鶴蝨:雙懸果廣橢圓形,商品多數已裂成分果,長3~4㎜,寬1.5~2.5㎜,表面淡綠棕色,或棕黃色,先端有花柱殘基,基部鈍圓,背部隆起具4條突起的稜線,沿稜線密生一列黃白色的鉤刺,刺長達1.5㎜,稜線間的凹下處散生短柔毛,接面平坦,有3條脈紋,上具柔毛體輕,質韌,搓時有特異香氣。
北鶴虱為小瘦果,黃灰色,有多數縱稜及溝紋。橫斷面近圓形,種仁黃白色,味微苦,嚼之有粘性;南鶴虱為分果,呈黃褐色,背面4條稜線密生一列鉤刺,氣特異,味微辛而苦,兩者形味迥然不同。
【鑑別】
以粒勻,充實,無白皮,無雜質,嘗之有粘性者為佳。
【章節】
果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