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Loading...

柴胡疏肝湯

【出典】  《醫學統旨(1534年)》,《景岳全書(1624年)》古方八陣。 【別名】  柴胡疏肝散 【組成】  陳皮,柴胡,芍藥,枳殼,炙甘草,川芎,香附。(7) 【分類群】  <補血>:芍藥;<補脾補中>:甘草;<辛涼解表>:柴胡;<理氣>:香附、枳殼、陳皮;<活血祛瘀>:川芎。 【組析】  (1)四逆散(枳實換枳殼)+陳皮、川芎、香附。(2)<理氣→疏肝>:香附、枳殼、陳皮;<活血祛瘀>:川芎。 【趣記】  (1)四逆散(只燒乾柴,枳芍甘柴)+陳家父兄(陳附芎)。(2)柴胡+<理氣疏肝祛瘀>:枳陳香芎→甘嫂只陳述香功的好處(甘芍)。 【功能】  疏肝行氣,活血止痛。 【效用】  肝氣鬱結,脅肋疼痛,胃脘脹滿,寒熱往來,或納少腹脹,經前痛經等。 【藥理】  有增加肝腦血流,增加心搏出量,保肝利膽。 【適應症】  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經前期綜合徵,驅蛔蟲胸脅內傷,胃痛。 【方義】  《景岳全書》:柴胡、芍藥以和肝解鬱為主;香附、枳殼、陳皮以理氣滯;川芎以活其血;甘草以和中緩痛。 《謙齋醫學講稿》: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氣,治療脅痛,寒熱往來,專以疏肝為目的。用柴胡、枳殼、香附理氣為主,白芍、川芎和血為佐,再用甘草以緩之,系疏肝的正法,可謂善於運用古方。 【加減】  (1)若痛甚者,加當歸、鬱金、烏藥以增強其行氣活血之作用。 (2)若肝鬱化火者,加山梔、川楝子以清熱瀉火。 (3)若急躁易怒者,去川芎加生石決明、生赭石,以平肝降火。 (4)若食慾不振者,加麥芽、神麴以助消化。 (5)若頭暈者,加白朮、澤瀉、鉤藤,以平肝。 (6)若舌苔厚膩者,加厚朴、藿香,以行氣和胃止嘔。 (7)若溢酸者,加吳茱萸、黃連以止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