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出典】
本經下品
【常用程度】
E
【基原】
虎耳草科黃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根。
【性狀】
本品略呈圓柱形,常作波狀彎曲,長約10~30㎝以上,直徑0.3~2.5㎝,上端連有根莖或莖部,下部有時分歧。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有明顯暗色的縱形紋理,皮部有時脫落,而露出黃色木部,質堅硬,難折斷。
飲片為橫切或斜切成圓形或不規則橢圓形薄片,厚約0.5~1㎜,通常皮部已除去,僅在邊緣有少許殘留。木部呈黃色,可見明顯類白色的射線紋理,根莖橫切片有疏鬆的髓部或成空洞狀。酒常山呈微黃色。
【炮製】
【鑑別】
《外臺秘要》:「其常山須蜀者始堪使用」。 《證類本草》:「如雞骨者佳」。 《普濟方》:「常山雞骨樣者良」。 《本草崇原》:「狀似荊根,細實而黃者,謂之雞骨常山,用之最勝」。 《本草備要》:「雞骨者良」。
以色黃、質堅、體重無蟲蛀為佳,四川產者,色黃體硬,味特別苦,形彎曲似雞骨,又名「雞骨常山」,質優。根粗長順直、質鬆、色深黃、無苦味者不可入。
【鑑別術語】
1. 柴性:木化程度高,折斷呈乾柴狀,如常山、廣豆根等。
2. 雞骨常山:常山質堅硬,枯瘦光滑,狀如雞骨。
【章節】
根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