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出典】
本經中品
【常用程度】
B
【基原】
犀科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 Desmarest、蘇門答臘犀Rhinoceros sumatrensis Cuvier或非洲犀Rhinoceros bicornis L.、白犀Rhinoceros sinus Cottoni. 的角。印度犀、爪哇犀為單角;蘇門答臘犀、非洲犀、白犀為雙角。
【性狀】
1. 火犀,亦稱烏犀、邏羅角,為亞洲犀牛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答臘犀的角。角呈圓錐形,自底部向上漸細,稍彎曲,長短不等,大者長達30㎝。表面為烏黑色,下部色漸淺,呈灰褐色。底部周邊有馬牙狀鋸齒,稱「馬牙邊」,高約3㎝,表面凹凸不平。「馬牙邊」向上之中部有縱紋及去淨的堅硬直刺,習稱「剛毛」,有時並有裂紋;中部向上漸光滑,角尖端鈍圓發亮,並可見鬃眼狀圓點。角前面有一縱長凹溝,溝長約9~15㎝,深約3㎝,習稱「天溝」;其下相對的底盤上有一突出的高崗,崗長約6~7㎝,高2~4㎝,習稱「地崗」。底盤較大,長圓形,前窄後寬,形如龜背,長13~20㎝,寬11~14㎝,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漸變淺,呈灰棕色或灰黃色,底面凹入3~6㎝,習稱「窩子」,並佈滿鬃眼狀圓點,習稱「沙底」。角質堅硬,但縱面劈開,均係順絲,無絞絲。鎊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點或短線紋。氣微清香而不腥,味微鹹。
2. 水犀:亦稱廣角、柱角、兕角、柱兕角、或天馬角,為非洲犀或白犀的角。角形長大,可達60㎝左右,自底部向上漸細,中部較圓,上部稍彎,尖端細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黃色,商品多漆成光亮的烏黑色。底盤圓形,窩子較淺,沙底不明顯,底部四周有粗毛,有的可見火燎痕。無天溝地崗及馬牙邊,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黃色。縱剖面亦多順紋,但有絞絲。有腥氣。亦有鋸成不規則小塊者。
邊角:多縱鋸兩邊,斷面稍光滑,紋絲多而細膩。中間灰黑色,四周青白色或黃白色,半透明。廣角瓣:為加工器皿鋸下的不規則塊片。
3. 小犀角:亦稱「蘑菇頭」,為犀牛頂上的小角,亞洲火犀與非洲水犀都有。
蘇門犀頂生小角底盤圓形,直徑3~9㎝,頂端圓形,似「小饅頭」,色烏黑光亮,下半部色較淺,多有縱裂紋。「窩子」淺,「沙底」較細。縱剖面絲粗,顯順紋,無濁紋,多灰黑色。鎊片多彎曲。味稍濁。
【炮製】
【鑑別】
《本草經集注》:「惟生者為佳」。 《新修本草》:「凡犀牛角見成物皆被蒸煮,不堪入藥,惟生者為佳」,「上者為良」。 《本草圖經》:「以紋之粗細為貴賤。 角之貴者,有通天花紋」。 《證類本草》:「有鼻角、頂角,鼻角為上」,「要使烏黑肌粗皺、坼裂光潤者上」,「犀角尖,磨服為佳」,「西蕃者佳」,「犀有二角,以額上者為勝」,「以黑者為勝」。 《本草衍義》:「犀牛角角尖,磨服為佳」。 《本草綱目》:「蓋以烏色為正,以形象肖物為貴」。 《本草綱目》:「〔頌曰〕凡犀入藥,有黑白二種,以黑者為勝」,「以西番生犀磨服為佳」,「生犀不獨未經水火者,蓋犀有捕得殺取者為上」。 《炮炙全書》:「入藥用黑尖,生者為佳」。 《經驗丹方匯編》:「犀牛角,明亮氣香者真」。 《續名醫類案》:「暹羅犀角,鎊砂/’>硃砂研水飛,觀音面者佳」。 《本草求真》:「鎊成以熱掌摸之,香者真」。 《神仙濟世良方》:「白犀牛角,遍身白者佳」。 《本草簡要方》:「入藥用生殺雄犀角尖最良」。 《增藥辨》:「用者當揀選角質烏黑,肌皺折裂光潤者,錯犀入臼,杵細研末,或當面濾粉,或取頂尖磨水取汁尤佳」。
以色烏黑、光亮、完整無裂紋,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氣味清香者為佳。火犀角體堅重,外部粗糙,膠質大,且脆,色黑褐,易劈開,絲直粗,紋理清晰,其縱剖面為縱紋之纖維性,無牽連亂絲,犀角底盤完整,底盤邊緣沒有鼓釘。順縱紋鎊成薄片,向日光照,可見透明點(稱芝麻點)。犀角的優劣,由花紋也能看出,上等品有「通天」花紋,極等品有「百鳥」花紋。角鎊片子,兩面光滑,色褐;角底鎊片,呈黃膠色,有光澤。其薄片易破碎,殆無味、無臭,磨粉或燒之有特殊香氣,取其小片或細粉置水中加熱,則發很特別之膠臭。
水犀則無上述特徵,其劈開,顏色淡灰黃,絲直紋較細,紋線泛白。可見無數之無色透明之小圓形體,若為火犀角,其圓形體之直徑為500~ 1000Micron(為顯微鏡下測定長度的單位,稱微米Micron,簡寫為μ,係1/1000毫米),中心有小孔,圓形體與圓形體之間為棕色物質。若為水犀角,則圓形體較小,直徑約200~400Micron,圓形體與圓形體之間為淡棕色物質。若用高倍放大鏡,則先備火犀及水犀之標準品,對照檢視之,即可分辨。
火犀與水犀的主要區別:火犀頂端細長而圓。底盤龜背形(前窄後寬),有天溝、地崗、馬牙邊。水犀頂端細而稍扁,底盤圓形,無天溝、地崗、馬牙邊。火犀角質較脆,用刀輕劈即開,紋縱直,絲粗。水犀質較堅硬,不易劈開,劈開後有堅實粘連的細絲,微顯彎曲。以下術語都是火犀(亞洲犀牛)的特徵。
【鑑別術語】
1. 天溝:犀角前面近底部到中部,馬牙邊之上的一條縱長凹溝。
2. 地崗:犀角與天溝相對的底盤上,一條沿前後向突出的脊狀隆起高崗。
3. 芝麻點:犀角絲頂端有密集的圓鬃點,或灰白色的鎊片刨片面上亦有暗棕色小點,對光照視透明,摩擦或置沸水中浸泡有芝麻香氣,稱為「芝麻點」。
4. 剛毛:犀角基部周邊(馬牙邊)上露出堅硬刺手的毛狀物、鬃毛。
5. 馬牙邊:犀角基部周邊呈鈍齒狀,凸凹不平,形如馬牙。
6. 粗絲:犀角絲粗,順直,粘合成末,易縱向劈裂,無絞絲牽連。
7. 滑角:犀牛頭頂上生的另一較小角。
8. 蜂窩底(沙底、砂底):犀角窩底佈滿針孔狀的細孔,鬃眼狀圓點,稱「砂底」。形如蜂窩狀。
9. 窩子(窩底):犀角底盤內部向中央凹陷,呈漏斗狀。
10.龜背盤:指犀角底盤呈橢圓形,寬大,前窄後寬,形如龜背。
11.鬃眼:犀角窩底有針孔狀的細眼。
12.蘑菇頭(蘑菇角、小犀角):為犀牛頂上的小角,火犀水犀都有。
【章節】
脊椎動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