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出典】
本經下品
【常用程度】
E
【基原】
大戟科甘遂Euphorbia kansui Liou的乾燥塊根。
【性狀】
一般有肥厚和瘦長二種形狀。肥厚者呈連珠狀紡錘形,長橢圓形,長3~9㎝,直徑0.6~1.5㎝,細長者呈不規則棒狀者,略彎曲或扭曲,上有多數皺紋,長3~10㎝,直徑2~5㎜,表面白色或淺黃色。常殘留少數淡黃色的鬚根或未去淨的赤褐色栓皮(色苞斑)。質輕,易折斷,斷面粉性,皮部白色,約佔半徑的1/2,木部淺黃色,氣微,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
醋甘遂,形如生品,表面微黃色,或見火色,偶有焦黃斑,微有酸氣粉末,成灰黃色。
【炮製】
【鑑別】
《證類本草》:「赤皮者勝」,「以實重者為勝」,「實重者良」。 《本草備要》:「皮赤肉白,根作連珠,重實者良」。 《良劣鑑別》:「如指頭,外面有赤斑,內部白色,緊接如連珠狀者為佳」。
以身乾肥大飽滿,表面白色或黃白色,細膩,斷面粉性足,無纖維者佳,質堅,根細長,黃棕色,粉性少,斷面纖維性強者為次,折斷面多纖維,無粉性為劣品。
【鑑別術語】
1. 斑:一般將藥材表面具有與周圍不同色澤的斑點習稱為「斑」或「疤」。如甘遂有棕色至紅黃苞斑。
【章節】
根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