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出典】
本經下品
【常用程度】
A
【基原】
毛莨科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華烏頭Aconitum chinense Paxt.經加工過的旁生塊根(子根)。
【性狀】
附子:圓錐形,長1.5~5㎝,表面灰棕色,有微細縱皺波紋,上端具凹陷的芽痕,周圍有多個瘤狀隆起的支根,習稱角釘,側邊留有自母根摘離的痕跡,質堅實,斷面灰白色,粉性。
鹽附子:形較大,呈圓錐形,長約5~8㎝,直徑約3~4㎝,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頂端寬大,中央有凹陷芽痕。上身肥滿,周圍生有瘤狀隆起的分支,習稱「釘角」,體重而堅硬,難折斷,受潮則變軟,橫切面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環紋(形成層),紋內筋脈點(維管束)排列整齊,味鹹而麻辣。
飲片:由於加工炮製的不同,有明附片、黑附片、白附片、黃附片等數種。
(1) 白附片(白片):係橫切片,已去外皮,厚約5㎜,顯米黃色至淡棕黃色,角質、半透明,顯筋脈,口嘗麻舌毒性劇。
(2) 黑附片(黑順片、黑片):呈不規則形的縱切片,上寬下窄,周邊略翹起,長2.5~4㎝,寬1.5~2.5㎝,厚約5㎜,外皮黑褐色,內部暗黃色半透明狀,油潤而有光澤,形成層呈圓錐形的紋理,木部導管束呈條狀,並可見有縱走的筋脈紋(導管)。質硬而脆,破碎面角質狀。無臭、味淡。
(3) 炮附片,表面微鼓裂起泡。
(4) 黃附片,為橫切的圓片,厚約0.4㎝,表面黃色。
(5) 熟片(明附片):係縱切片或橫切片,厚約3~4㎜,已去外皮,類白色或米色,顯光澤,角質,半透明,對光照視,形成層呈圓錐形筋脈紋理。
(6) 挂片(卦片):為切成兩半的附子,已去皮,表面呈冰糖樣色,或褐色,油面光滑,具光澤,呈半透明狀,塊瓣均勻。
【炮製】
1. 鹽附子 2. 淡附片 3. 炮附片 4. 黑附片 5. 白附片 6. 黃附片 7. 挂片(卦片) 8. 熟片
【鑑別】
《證類本草》:「以八角者為上」。《證類本草》:「以八月上旬採,八角者良」。 《醫方類聚》:「附子以半兩者佳,小者力弱,大者性惡,非稱方之宜也,但以美其大者,未知古人之有則也」。《醫方類聚》:「黑附子一只,重一兩者佳」。 《本草綱目》:「附子之形,以蹲坐正節角少者為上」,「天雄、烏頭、天雄,皆以豐實盈握者為勝」。 《本草新編》:「泡透,不必去皮臍尖子,正要全用為佳」。 《炮炙全書》:「頂圓正底、平者為良」。 《經驗丹方匯編》:「附子,頂平,肉如鐵色,滋潤者佳」。 《本草求真》:「皮黑體圓,底平八角,重三兩者良」。 《良劣鑑別》:「大者如雞卵,小者類薤白,而以大者為貴,十六枚一斤者最上等,小者內部色白者亦佳」。
1. 鹽附子以個大、堅實、表面起鹽霜者佳。
2. 黑順片以片均勻,表面油潤光澤者為佳。
3. 白附片以片均勻,黃白色、油潤、半透明狀者為佳。
【鑑別術語】
1. 大附:專指一等品鹽附子。
2. 天雄:現代是指三等品鹽附子,附子中長10~13㎝者。與古代「天雄」含義不同,古人是指大而長的附子塊根;而現代「天雄」則是指較小的附子;而香港的天雄是指大附子。
3. 扒耳:指附子和根莖部萌發再生的小附子,加工成二附片稱為「扒片」、「扒兒片」。
4. 白頂片:為附子的一種加工規格,即由小個的泥附加工而成的薄附子片,呈半透明狀。
5. 泥附(生附):指剛挖出的生附子藥材。
6. 釘角:一般是指附子、川烏、草烏周圍生有瘤狀隆起的分支,習稱「釘角」。
7. 鬲高子:指在附子左右而成偶數生長的塊根,是歷史稱謂。
8. 側子:指附於天雄而生長的小塊根,是歷史稱謂。
9. 超雄:專指二等品鹽附子。
10. 黑頂片:為附子的一種加工規格,即由中等大小的泥附加工而成的厚附子片。
11. 漏籃子:指初生之附子細小者。因其小不能裝籃,可漏出籃子而得名。
12. 膽附子:為附子的一種加工規格,即用洗淨後的泥附用膽水(為氯化鎂溶液)浸泡加工而成。
13. 蹲坐正節(坐在在) :品質佳,放在桌上,穩穩在在。這是《綱目》之語。
14. 鹽附子:為附子的一種加工規格,即用洗淨後的泥附用膽水和鹽水的混合液浸泡加工而成。
【章節】
根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