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載入中...

染疫過後怕有後遺症 可用白朮來理氣健脾

浙白术:肥厚團塊,色灰黃,呈瘤狀,表面有溝紋
浙白朮:可見朮腿和雲頭等藥材特徵
家種浙白朮
白朮:可見特徵為雲頭,鶴頸
天生朮:於朮

「吳山霧露清,群草多秀髮。白朮結靈根,持鋤采秋月。歸來濯寒澗,香氣流不歇。夜火煮石泉,朝煙遍岩窟。千歲扶玉顏,終年固玄發。曾非首陽人,敢慕食薇蕨。」

                                            《采白朮》 北宋 梅堯臣

根據臺灣中藥典第四版記載白朮(https://reurl.cc/8ojmb4)為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之乾燥根莖。主要産於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臺灣當地則少見有大規模栽培,該藥材通常在冬季時,植株下部葉枯黃、且上部葉變脆時采挖,採收後除去莖葉和泥沙雜質,再烘乾或曬乾,之後再除去鬚根後存放備用,因為其主要在冬季收成,因此又稱為冬朮,又宋朝蘇頌所著《本草圖經》中記載:「《爾雅》云:『朮,山薊,楊抱。』釋曰:薊。此辨薊生山中及平地者也。生平地者名薊,生山中名朮。」,因此白朮又稱為山薊。另《名醫別錄》中記名為“山姜”,而《吳普本草》名爲“山芥”或是“天蘇”都是取其味道辛辣類似薑、芥等而得名。另外產於浙江天目山脈的於潜一帶的白朮,因品質較優故又稱為“於朮”此外野生的“於朮”特稱為“天生朮”,為非常少見的藥材。白朮其藥材呈現肥厚拳狀團狀或不規則的團塊,通常以藥材個大,質地堅實,表面灰黃色或是灰棕色,烘乾後斷面黃白色有角質樣,而無空心,聞之香氣濃者,嚼之略帶黏性爲佳。傳統上白朮的藥材辨識有幾個特別的術語分別為“雲頭”主要是指白朮的藥材全體多有瘤狀突起,根莖下部兩側膨大的部分,形似如意之頭,因此又稱為“如意頭”。另外“鶴頸”主要指白朮根莖部形似仙鶴,有時還帶有地上部殘,如仙鶴脖頸之姿。另外藥材斷面多呈淡灰黃色並帶角質,且肉多空隙,稱之為“骨頭渣” ,以上三者術語皆為白朮藥材常見的特徵。臨床上白朮常用於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且有止汗和安胎的效果。

    坊間在選購時容易有混淆的情況,有發現混淆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白芍根頭,兩者主要的差別在於,白芍根頭表面灰棕色且有明顯突起的根痕,斷面無點狀油室,且放射狀紋理不甚明顯,味嚐之微苦、酸。另也有炒白芍根頭噴灑糖水後再用文火炒制,其和白朮最主要的差別爲其斷面無點狀油室,且放射狀紋理不明顯,嚐之味苦酸。另外還有土木香的乾燥根頭的飲片,其與白朮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土木香表面呈現黃棕色或暗棕色,且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及葉柄殘迹。斷面呈現淡棕黃色至棕,且有褐色淡褐色點狀油室散在。基本上這些混淆品在顔色、油點、或是紋理與白朮都有些相近,但還是可以分辨出來。另也可嘗之看看,通常白朮剛開始嚼味比較淡,嚼久會微甘,如果咬到油點上會呈辛辣感,而都會有黏牙的感覺,其他僞品都不會黏牙。另外白朮藥材的劣品有幾種常見,其中一種為非藥用部位太多,主要為空心的地上莖殘基,或是木部木質化等。另外有的會摻增重粉,其分辨的方式就是真正的白朮片中央,指甲能掐動,並可以刮下粉末,且容易掰斷,而增添重粉的白朮飲片特別硬,指甲掐不動,掰斷時要費盡很大力氣,並在顯微鏡下可見白色小結晶。

     臨床上依照其使用的不同用途有不同的炮製方式,其中麩炒白朮,需先將鍋用武火加熱後,再均勻撒入麥麩皮,到麥麩冒烟時倒入白朮飲片之後,再用中火拌炒至表面深黃色、且有香氣逸出時取出,再篩去焦麩皮,放凉後備用,其麩炒的白朮偶見焦斑,有焦香氣。另外還有土炒白朮取灶心火細粉,放入鍋中,先用中火炒至呈靈活狀態時放入白朮飲片,繼續拌炒至表面黃土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並篩去剩餘土粉後,放凉備用,通常聞之有土香氣。另外還有焦白朮,其製作方式為取白朮飲片,置鍋內,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後取出,放凉備用即可。

    這次疫情影響大多數人生活,但是也有部分人是從疫情中走過來,迎向另一個新的人生,而在迎接新人生時,也要保持健康,臺灣主管機關對於白朮有規定重金屬的限定含量及二氧化硫的標準限量,因此民眾可以安心使用。

白朮片:可見斷面上有硃砂點,點狀油室並有香氣
天生朮片
麩炒白朮片
土炒白朮片
白朮炒炭

【圖片提供】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https://whatsintc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