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出典】
本經中品
【常用程度】
B
【基原】
毛茛科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根皮。
【性狀】
本品係將根縱直切破,除去木部而後得的根皮。根皮呈圓筒狀、半筒狀,有縱剖開裂縫,兩邊向內捲曲,通常長3~8㎝,厚約2㎜。外表灰褐色或紫棕色,木栓有的已脫落,露出帶棕紅色的皮部,可見鬚根痕及突起皮孔。內表面淡棕色或灰黃色,有發亮的結晶狀物Paeonol(牡丹酚)析出而附著。質硬而脆,斷面不平坦,或顯粉狀,淡黃色而微紅。有特殊香氣,味微苦而澀。稍有麻舌感。
刮丹皮:又名粉丹皮。為刮去外表黑皮,表面稍粗糙帶粉紅色。其他均與原丹皮同。
飲片為橫切片環形或半環形薄片,厚約1~2㎜,外表面顯棕淡紅色,內部白色,切面平正,射線明顯,略帶粉性,常有針狀或片柱狀Paeonol結晶體附著。有時其中夾有未切碎大塊及碎屑。 丹皮炭:表面顯黑褐色,內部顯焦褐色。
【炮製】
1. 炒丹皮 2. 丹皮炭
【鑑別】
《本草經集注》:「今東間亦有,色赤者為好」。 《證類本草》:「色赤者為好」,「惟山中單葉花紅者為佳」。 《本草衍義補遺》:「牡丹皮…惟山中單葉花紅者為佳」。 《本草備要》:「單瓣花紅者入藥,肉厚者佳」。 《本草簡要方》:「採根入藥為良」。 《增藥辨》:「用者當買蘇丹皮為美」。 《良劣鑑別》:「外面呈赤褐色,內部呈淡紅色,香氣強,大而長者為上」。
通常以粗壯、均勻、條幹圓直,無木心,無鬚根,皮細肉厚,色白起粉,不變紅,亮星多(Paeono1結晶)者為佳。
【鑑別術語】
1. 刮丹皮、粉丹皮:為牡丹皮藥材的一種商品規格,即加工過程中趁鮮用竹刀或碗片刮去外面粗皮,並除去木心晒乾者。
2. 東丹:指主要產於山東菏澤地區的牡丹皮。藥材多刮去外皮,色白,粉性足。
3. 青丹:指牡丹皮在生長過程中,根露出地面,時久變青者。
4. 亮銀星:係指某些藥材的一些成分在表面常常析出結晶,在光照下可見點狀閃光。如牡丹皮內表面有發亮的丹皮酚結晶。
5. 連丹皮(原丹皮):為牡丹皮藥材的一種商品規格,即加工過程中只去鬚根,再用刀縱剖除去木心晒乾者。亦稱「原丹皮」。
6. 湖丹(湘丹皮):指主要產於湖南邵陽等地的牡丹皮。呈捲筒狀或碎片,外表紫褐色,內色灰白,亮銀星較少。過去多加工成綑把狀。
7. 墊丹:指主要產於四川墊江、灌縣等地的牡丹皮。呈圓筒狀或片狀,筒多細瘦,外表灰褐色,內為赤褐色,肉薄、質鬆、具亮銀星。
8. 瑤丹:指主要產於安徽南陵的牡丹皮。其特點是條大,多拘攣,縫口多開裂成半筒狀,多加工成刮丹皮,斷面色較紅,有亮銀星,粉質較差。
9. 鳳丹:指產於安徽銅陵鳳凰山的道地牡丹皮。其特點是內表面土黑色、淡棕色或灰黃色,有縱紋及亮銀星,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內色白,粉性足。為丹皮中之最佳品。
【章節】
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