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金匱要略》卷中。
【組成】
【分類群】
<辛溫解表>:生薑
<補脾利水>:茯苓
<化痰>:半夏
【方義】
《醫方》:足太陽陽明藥。(1)半夏、生薑:行水氣而散逆氣,能止嘔吐。(2)茯苓:寧心氣而泄腎邪,能利小便。(3)火因水而下行,則悸眩上而痞消矣。 《漢典》:本方以嘔吐為目標而使用;但與五苓散之水逆性嘔吐,必須區別,本方所用者,雖亦有胃內停水而嘔吐,惟並無如五苓散之劇烈口渴,而卻有噁心。半夏與生薑配合,有去胃內停水,以治嘔吐之效。
【功能】
行水消痞,祛痰散氣,散飲降逆,和胃止嘔。
【效用】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氣,眩悸及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痰飲家嘔吐眩悸等症。 《醫方》: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 《刪補》: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
【適應症】
妊娠嘔吐,各種嘔吐,神經性嘔吐。急性、慢性胃腸炎,胃下垂,滲出性胸膜炎、慢性支氣管哮喘。
【趣記】
小半嚇加無理—將嚇你(薑夏苓)#
【藥理】
止吐,鎮靜,利尿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