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Loading...

牛黃

牛黃

金山牛黃(卵,方圓,三角形,金黃,棕黃,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烏金衣,環狀同心層紋,重相疊,清涼感)
金山牛黃(烏金衣,掛,透,層紋)
南美牛黃(斜開面白斑)
阿根廷牛黃
南非牛黃(平滑亮光面)
印度牛黃
牛黃
牛黃
管黃
管黃
人工牛黃
人工牛黃
牛黃

【命名】

牛黃

 【出典】

本經上品

 【常用程度】

C

 【基原】

牛科牛Bos Taurus var. domesticus Gmelin或水牛Bubalus bubalis L.的膽囊、膽管或肝管中的結石。

 【性狀】

完整者呈卵形、方圓形或三角形,直徑0.5~3㎝。表面金黃色或棕黃色,深淺不一,細膩而稍有光澤,有時外部有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通稱「烏金衣」;有的表面有裂紋,亦有呈麻面而不光滑的。質輕鬆脆,易於破碎。斷面棕黃或金黃色,深淺不等,亦顯有光澤,有排列整齊的環狀層紋,重重相疊。氣清香,味先微苦,後微甜。入口芳香清涼,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以少許粉末,和以清水,塗於指上能染黃色,經久不褪,通稱「透」或「掛」。

 【鑑別】

《神農本草經》:「生於牛,得之即陰乾百日,使時燥,無令見日月光」。 《證類本草》:「皆揩摩手上,以透黃者為真」,「輕虛而氣香者佳」。 《本草綱目黃》:「大抵皆不及生黃為勝」。 《本草新編》:「水牛不若黃牛為佳」。 《經驗丹方匯編》:「牛黃,要嫩黃、輕虛、重疊可揭,氣息微香,摩指竟透者真」。 《惠直堂經驗方》:「牛黃,活取者佳」。 《增藥辨》:「真牛黃大者如雞子黃,小者如龍眼核,重疊可揭,其質輕虛,氣香有寶色者佳」。 《良劣鑑別》:「將少許入口中碎之,唾液潤軟後嚥下,覺催嘔之力甚強者為上,又其重量輕者良品也」。
大陸產牛黃以身乾,表面光澤細膩,質輕鬆而脆,斷面層紋薄而齊正,無白斑點,味苦而後甘,清香而涼無雜質,無血塊者為佳,掛烏金衣者更佳。進口牛黃以質鬆脆體輕,無黑塊,氣味較厚者為佳,有土腥氣則次之。取牛黃粉調水塗指亦染成黃色。氣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後無清涼感。
《神農本草經》「陰乾百日」。這四個字看來不起眼,但它是經驗之談。牛黃是真品,但空泡,顯焦黃,係用火烘乾燥所造成,非正統陰乾百日。

 【鑑別術語】

1. 吃膽牛黃:是指由加工不當所致的次品牛黃。其外表多呈暗紅棕色,質硬,斷面似膠狀,顯黑色或墨綠色,同心層紋不明顯,無清香氣。
2. 竹節黃:牛黃多呈管狀,如小指,形似竹節者。
3. 卵黃:牛黃的形狀呈卵圓形者。
4. 烏金衣:牛黃表面有時可見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
5. 粉膜:牛黃斷面呈層層包裹,如樹木的年輪,每層有白色灰衣。
6. 掛、透:掛指天然牛黃色素分子極小,可以摻入骨之中;透是指天然牛黃用水調和,塗於指之後,持久不易擦去,指蓋下面有一種清涼之感透入指內。
7. 蛋黃:指呈卵形、方角形、不規則球形或三角形的牛黃,直徑約0.6~3.3㎝,表面金黃色或棕黃色,深淺不一,細膩而稍有光澤,質佳。
8. 管黃:指管狀、有橫曲紋破碎小片或有膽汁滲入的各種塊狀牛黃。長短大小不一,表面黃褐色或棕褐色,不光滑,有的中空,質堅。其質量較次。
9. 層紋:牛黃在膽囊內自然形成的層紋。

 【章節】

脊椎動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