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出典】
本經上品
【常用程度】
B
【基原】
牡蠣科長牡蠣Ostrea gigas Thunb.、大連灣牡蠣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近江牡蠣Ostrea rivularis Gould或其近緣動物的貝殼。
【性狀】
為不規則的卵圓形、三角形或長圓形貝殼,大小不等,通常長10~30㎝,寬5~10㎝,厚1~3㎝;外表灰色、淺灰棕色或灰藍色,呈層狀,並有彎曲的粗糙層紋。殼內面多為乳白色,平滑而有光澤,基部有橫紋,無光澤,邊緣有波狀層紋。左殼較右殼厚而大,不平坦,殼外面常有海螺、苔蘚等附著,表面並常有洞,洞內有小貝殼;右殼薄而小,較平坦。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白色、層狀。氣無,味微鹹。
長牡蠣為長條形,長度可達35cm,鱗片堅厚呈層狀、質硬,斷面層狀潔白、味微鹹。而近江牡蠣則多呈類圓或卵圓形,鱗片呈同形環狀,層層相疊。大連灣牡蠣則為類三角形,鱗片稍堅呈水波狀。易區分。
【炮製】
【鑑別】
《本草經集注》:「以十一月採為好」。 《證類本草》:「圖經云:海中蚌屬,以牡者良」,「例以大者為好」。 《仁術便覽法》:「牡蠣左顧者佳」。 《藥徵》:「殼之陳久者為良也」。
以個大,整齊,無雜質,不含泥土,不破碎,裏面有光澤者佳。
【章節】
無脊椎動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