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內外傷辨》卷下。
【組成】
【分類群】
<理氣>:枳實
<補脾補中>:白朮
<攻下>:大黃
<補脾利水>:茯苓
<利水滲濕>:澤瀉
<消食>:神麴
【方義】
《醫方》:足太陰陽明藥。飲食傷滯,作痛成積,非有以推蕩之,則不行,積滯不盡,病終不除。(1)故以大黃、枳實:攻而下之,而痛瀉反止,經所謂通因通用也。(2)傷由濕熱,黃芩、黃連佐之以清熱。(3)茯苓、澤瀉佐之以利濕。(4)積由酒食,神麴蒸窨之物,化食解酒,因其同類,溫而消之。(5)芩連、大黃,苦寒太甚,恐其傷胃,故又以白朮之甘溫,補土而固中也。
【功能】
清熱袪濕,消積導滯。
【效用】
脾胃濕熱引起的胸滿腹痛,消化不良,不思飲食,大便秘結,積滯瀉洩,或下痢膿血,裏急後重。《醫方》: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痞悶不安,腹內硬結,積滯泄瀉。
【適應症】
消化不良,腸麻痺,菌痢,急慢性胃腸炎,慢性胃炎,三叉神經痛等。
【趣記】
只是倒著玩—大腹瀉,青年逐去食(大茯瀉芩連朮麴實)#
【增減】
(1)若氣滯脹滿或裡急後重者,去白朮之壅滯,加木香、青皮以行氣止痛。(2)若食積重,噯腐吞酸者,加炒麥芽、萊菔子以助消積。(3)若痞滿甚而積滯輕者,加檳榔去大黃以行積滯。
【藥理】
有助消化,調整胃腸道機能,利膽,抑菌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