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傷寒論》
【組成】
【分類群】
<辛溫解表>:桂枝
<溫裏>:附子
【方義】
《內臺方議》:附子為君,除濕祛風,溫經散寒;桂枝為臣,祛風固衛;白朮去濕為使;甘草為佐,而輔諸藥。疏風去寒濕之方也。《醫方考》:附子之熱,可以散寒濕;桂枝之辛,可去解風濕;甘草健脾,則濕不生;白朮燥脾,則濕有制。是方也,以桂,附之辛熱而治濕,猶之淖潦之地,得太陽暴之,不終朝而濕去,亦治濕之一道也。《金匱玉函經二注》:仲景正恐附子多則性猛且急,骨節之竅未必驟開,風濕之邪豈能托出﹖徒使汗大出而邪不盡爾。君甘草者,欲其緩也,和中之力短,戀藥之用長也。《古方選注》:甘草附子湯/’>附子湯/’>甘草附子湯/’>附子湯,兩表兩裏之偶方,風淫於表,濕流關節,陽衰陰盛,治宜兩顧。白朮、附子顧裏勝濕,桂枝、甘草顧表化風,獨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關節,義在緩而行之,徐徐解救也。
【功能】
暖肌補中,益精氣。
【效用】
風濕相搏,骨節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或身微腫者,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
【適應症】
風濕痛,風濕性心臟病。
【趣記】
方名+貴族(桂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