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醫效秘傳(1831年)》卷一,《溫熱經緯(1852年)》。
【組成】
滑石,茵陳蒿,黃芩,石菖蒲,木通,川貝母,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藿香
(11)
【分類群】
<辛涼解表>:薄荷
<清熱燥濕>:黃芩
<化痰>:川貝母
<開竅>:石菖蒲
【方義】
《方劑學》:本方主治乃濕溫、時疫之邪留戀氣分,濕熱並重之證。濕熱交蒸,故身熱倦怠,肢體酸楚;濕蔽清陽,阻滯氣機,故胸悶腹脹,甚或上吐下瀉;熱毒上壅,則咽頤腫痛;熱為濕遏,鬱阻於內,不得發越,故鬱而發黃;小便短赤,舌苔黃膩,皆為濕熱內蘊之象。治宜利濕化濁,清熱解毒。故方中重用滑石、茵陳蒿、黃芩三藥,其中滑石清利濕熱而解暑;茵陳清熱利濕而退黃;黃芩清熱解毒而燥濕;餘以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濁,行氣悅脾;射干、貝母降肺氣,利咽喉;木通助滑石、茵陳清利濕熱;連翹協黃芩清熱解毒。諸藥相伍,重在清解滲利,兼芳香行氣,理肺利咽。如此則濕邪得利,毒熱得清,悅脾洩肺。行氣化濁,用治濕溫時疫,濕熱並重者,最為相宜。凡濕溫、暑溫挾濕、時疫及現代醫學之腸傷寒、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急性胃腸炎等屬濕熱並重者,皆可以本方加減治之。
【功能】
化濁利溼,清熱解毒。
【效用】
濕初起,邪在氣分,濕熱並重,症見身熱困倦,胸悶,腹脹,肢酸,咽腫,無汗而煩,或有汗而熱不退,身黃,頤腫,口渴,小便短赤或淋濁。尿赤便秘,或瀉而不暢,有熱臭氣,或咽頤腫,舌苔黃膩,或淡白,或厚膩。
【適應症】
傳染性肝炎,膽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急性胃腸炎,尿路感染等疾病。
【趣記】
<清熱燥濕、解毒>:黃芩、射干,連翹;<利水滲濕>:茵陳蒿,木通,滑石;<芳香化濕>:白豆蔻,藿香。<其他>:薄荷,石菖蒲,川貝母。,,薄菖貝)。
【藥理】
有保肝,利膽,調整免疫,促進消化,抗病原微生物,解熱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