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金匱要略》
【組成】
【分類群】
<收澀>:小麥
【方義】
《古方選注》:甘草瀉心,非瀉結熱,因胃虛不能調劑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熱不得下降,結為痞。故君以甘草、大棗和胃之陰,乾薑、半夏啟胃之陽,坐鎮下焦客氣,使不上逆;仍用芩、連,將已逆為痞之氣輕輕瀉卻,而痞乃成泰矣。《醫宗金鑑》: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緩之意。用甘草、大棗之甘溫,補中緩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從;芩、連瀉陽陷之痞熱,乾薑散陰凝之痞寒。緩急破逆,瀉痞寒熱,備乎其治矣。《漢典》:方中之甘草與大棗,係緩和劑,能將非常切迫之筋肉拘攣,神經興奮,及疼痛等緩和,小麥,亦有緩和鎮靜之效,尤其能緩和腦神經之激劇興奮。
【功能】
和中緩急,凝神安躁,養心安神,補脾氣。
【效用】
婦人臟陰不足,致患臟躁,精神恍惚,歇斯底里,癲癇,及其他精神病,時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適應症】
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精神官能症,歇斯底里,更年期綜合症,躁病,鬱病,神經衰弱,癲癇,舞蹈病,神經症,小兒夜啼症。
【趣記】
【增減】
(1)若心煩不眠,舌紅少苔者,則加麥門冬、柏子仁、百合以養心安神。(2)若煩躁不眠,脈弦細者,則加酸棗仁以柔肝安神。(3)若心悸者,加牡蠣,以鎮靜。
【藥理】
有鎮靜催眠,抗驚厥,解痙,抗菌解熱,提升白血球、類雌激素等作用。有鎮靜神經劇烈興奮,並緩和急迫性痙攣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