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內外傷辨惑》卷中。
【組成】
【分類群】
<補血>:當歸
<補氣>:黃耆
【方義】
《醫方》:足太陰厥陰(1)當歸:氣味俱厚,為陰中之陰,故能滋陰養血。(2)黃耆:乃補氣之藥,何以五倍於當歸,而又云補血湯乎﹖蓋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又有當歸為引,則從之而生血矣。(3)經曰:陽生則陰長,此其義耳。(4)訒庵曰:病本於勞役,不獨傷血,而亦傷氣,故以二藥兼補之也。《刪補》:吳琨曰: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或以饑困勞役虛其陰血,則陽獨治,故諸證生焉。此證純象白虎,但脈大而虛,非大而實為辨耳。《內經》所謂脈虛、血虛是也。五味之中,惟甘能補,當歸味甘而厚,味厚則補血;黃耆味甘而薄,味薄則補氣,今黃耆多數倍,而云補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也。經言:陽生陰長,是之謂耳。《成方便讀》:如果大脫血之後,而見此等脈證,不特陰血告匱,而陽氣亦欲散亡。斯時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故以黃耆大補肺脾元氣而能固外者為君。蓋此時陽氣已去裏而越表,恐一時固裏不及,不得不從衛外以挽留之。當歸益血和營,二味合之,便能陽生陰長,使傷殘之血,亦各歸其經以自固耳。非區區補血滋膩之藥,所可同日語也。
【功能】
補氣生血。
【效用】
勞倦內傷,氣血虛弱,陽浮於外,肌膚燥熱,引起的低熱,面紅目赤,大失血後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脈虛無力等氣血兩虛證。以及婦人經行、產後血虛發熱頭痛、產後無乳;或口舌生瘡,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者。《醫方》: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刪補》:男婦血虛似白虎證,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來洪大而虛,重按則微。
【禁忌】
陰虛潮熱或濕熱者忌用。
【趣記】
(1)妻補血丈夫當然歸家(耆歸)。(2)祈望夫歸來(耆歸)。
【增減】
(1)若產後胎盤未下,大出血者,加生化湯,以活血化瘀。(2)若瘡瘍久潰不癒,氣血兩虛且餘毒未盡者,加銀花、甘草以清熱解毒。(3)若兼皮膚搔癢者,加全蝎、蜈蚣、威靈仙、蛇床子,以祛風止癢。
【藥理】
有抗損傷,提高機體免疫和造血功能,改善血液流變性,促進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升高血壓和抗應激等作用。能明顯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