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載入中...

黃耆

黃耆

晉耆(右起耆王,一二三等)(長圓柱,紅棕,皮易落淡黃,硬韌纖維性,甜)
晉耆(把耆,散耆)
晉耆(左1武都,右3宕昌)
晉耆
四川黃耆
晉耆片(沒壓扁原切,上8野生下7家種)
北耆(左2條)晉耆王(右10)
晉耆王
晉耆片一等(金井玉欄)(壓扁切片)
晉耆片(上二等下三等)
油耆片
北耆王
北耆(眼,裂紋,皮鬆肉緊)
內蒙黃耆(圓柱分枝上端粗,黃棕,明縱皺溝,硬韌纖維)
野生蒙古耆
野生蒙古黃耆
正北耆
山西渾源耆
黃耆(左3陜西右3甘肅家種)
白皮耆
山西半野生黃耆(原片切)
北耆一等(壓扁切)
北耆片(金井玉欄)
北耆(豆腥味)
北耆(頭片有孔)(空頭)
北耆2,晉耆4(下2有孔頭片)
晉耆頭(有孔)
油耆(下5晉耆挑出油耆)
北耆片
蒙古耆(上3)山西北耆片(下6)
蜜炙黃耆
蜜製黃耆(關公耆)
綿耆
小綿耆
綿耆片(左下3小綿耆)
黑皮耆
黑皮耆片(皮鬆肉緊)
黑皮耆片

【命名】

黃耆

 【出典】

本經上品

 【基原】

豆科膜莢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蒙古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h.)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 Hsiao的根。晉耆為豆科多序岩黃耆Hyde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根。

 【性狀】

北耆(原生耆):為蒙古黃耆、亦有膜莢黃耆,商品呈圓柱形,略彎曲,長約20~40~60㎝,直徑0.6~2.5~4㎝,下端有少數分枝,外表灰棕色、淡黃色至土黃色,根頭部略膨大,有少數分枝。根的表面可見縱皺紋,橫長的皮孔,較粗大的根,外皮易剝落,而露出網狀的纖維,質硬而脆,斷面纖維性,皮肉緊貼,質堅挺,橫斷面中心鮮黃色,外圈淺黃,即所謂「金井玉欄」,質堅挺,味甘,切片時,氣味撲鼻,氣勢頗強,而且略帶腥味,嚼之渣少。
關耆(黑皮耆、正芪):為膜莢黃耆,根呈長條圓柱形,單枝,間有分枝,順直,有的略扭曲,蘆莖及幼尾已切除,長35-70㎝,直徑1-2.5㎝,蘆莖切口處正圓形,中央常有枯空,呈黑褐色的洞,習稱「空頭」,空頭深度一般在5㎝左右,比北耆的空頭要淺。表面黑褐色或香灰色,有不規則的細縱皺紋及稀疏鬚根痕,質堅實,體較別種黃耆重,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有粉性,皮部稍鬆,白色或淡黃白色,木部較堅結,內色鮮黃或淡黃,菊花心明顯,習稱「皮鬆肉緊」,氣香,味甘甜,嚼之渣少或無渣。
晉耆(紅耆):為多序岩黃耆,根呈圓柱形,單枝順直,上粗下細,少有分枝,長30-50㎝,直徑0.6-2㎝,表皮紅棕色至棕褐色,灰紅棕色,具核桃紋理,皮紋細皺結實,栓皮易剝落,近根頭處常有栓皮剝落而露出暗棕黃色網狀紋,質堅實而柔韌,不易折斷,切斷面皮部類白色,皮部約右半徑的1/3-1/2,質堅硬致密,稍韌,木部淡黃白色至棕黃色,肉色粉白,形成層明顯,呈淺棕色的環,富粉性,粉質特多,氣微香,嚼之味甜有腥氣。
飲片外皮灰黃色或淡棕褐色,切斷面形成層明顯,大多已成裂隙,橫斷面外層黃白色,較疏鬆,中心間有鮮黃色菊花心(金井玉欄),北耆嚼之有豆腥氣,晉耆味甜。 炙黃耆:蜜炙後呈老黃色,氣焦香。

 【炮製】

1. 生黃耆 2. 蜜炙黃耆

 【鑑別】

《證類本草》:「[別說云謹按]黃耆本出綿上為良」。 《本草品彙精要》:「根折之如綿者為好」。 《本草綱目》:「根長二三尺,以堅實如箭竿者為良」。 《本草備要》:「皮黃肉白堅實者良」。 《經驗丹方匯編》:「黃耆直如箭桿、柔軟如綿、肉白心黃、味甜者佳」。 《良劣鑑別》:「呈黃白色,味甘而有香氣者名綿黃耆,上品也,內部之色淡,而其甚緻密者亦屬良品」。
以身乾,獨枝無叉,條粗長皮光皺紋少,質堅而韌,不易折斷,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鮮黃色,粉性足,呈「金井玉欄,金盞銀盤」明顯,不纖維性大,味甜,無黑心和空心裂隙者為佳。北耆以豆腥味強為佳。

 【鑑別術語】

1. 皮鬆肉緊:指某些根類藥材的橫斷面皮部疏鬆,而木部較為結實。如黃耆黨參
2. 金井玉欄:橫斷面中心鮮黃色,外圈白色或淺黃,即所謂「金井玉欄」。
3. 空頭:關耆蘆莖切口處正圓形,中央常有枯空,呈黑褐色的洞,習稱「空頭」。
4. 眼:根類藥材的表面散有凹腐狀小孔,稱稱「眼」,如黃耆的表面等。
5. 庫倫耆:亦稱「正耆」。是指產於蒙古的黃耆,習慣認為質量最好。
6. 裂紋:一般是指藥材乾燥後斷面上形成的裂開部分。如黃耆、南沙參等。
7. 綿黃耆:亦稱「綿耆」。是指產於山西綿上(即今沁源至沁縣一帶)的一種正品黃耆,也因其柔軟如綿而得名。又因其根較長,形似箭桿,故又有「箭黃耆」之稱。
8. 鞭桿耆:係指東北產的黃耆,因其外觀上粗下細,似鞭桿,故得名。
9. 關公晉:蜜炙黃耆火候的程度,不能太黑,保持蜜紅色,不能焦黑。

 【章節】

根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