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組成】
(煨)大黃,瞿麥,木通,滑石,萹蓄,甘草梢,車前子,山梔子,燈心草
(9)
【分類群】
<補脾補中>:甘草梢
<攻下>:大黃
<清熱瀉火>:山梔子
【方義】
《醫方》:此手足太陽手少陽藥也。(1)木通、燈草:清熱而降心火,肺為氣化之源,心為小腸之合也。(2)車前:清肝熱而通膀胱,肝脈絡於陰器,膀胱津液之府也。(3)瞿麥、扁蓄:降火通淋,此皆利濕而兼瀉也。(4)滑石:利竅散結。(5)梔子、大黃:苦寒下行,此皆瀉熱而兼利濕者也。(6)甘草合滑石為六一散:用梢者,取其徑達莖中,甘能緩痛也。(7)雖治下焦而不專於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 《刪補》:以梔、苓清熱而輸水,歸、芍益陰而化陽,復佐以甘草調其陰陽,而用梢者,意在前陰也。重者,熱已結實,不但痛甚勢急,而且大便亦不通矣,宜用八正散兼瀉二陰,故於群走前陰藥中,加大黃直攻後竅也,丹溪方加木香者,其意亦以氣化者歟﹗本方用木通、瞿麥、燈心草,是降心火、清小腸、利小便,去濕熱而止血。梔子、大黃、車前子、滑石,是瀉上中下三焦之火,清肺利膀胱,滑竅通小便,再配合利水通淋的萹蓄,和止陰莖中痛的甘草梢,於是濕熱從小便而去。痛淋和尿血也就祛除了,所以本方是治療濕熱鬱結下焦的有效方劑。 《成方便讀》:此方以大黃導濕熱直下大腸,不使其再下膀胱,庶幾源清而流自潔耳。其既蓄於膀胱者。又不得不疏其流。以上諸藥,或清心而下降,或導濁以分消,自然痛可止熱可蠲,濕熱之邪盡從溺道而出矣。
【功能】
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效用】
濕熱下注,小便赤澀,癃閉不通,發為熱淋,石淋,症見發熱,尿頻澀痛,淋瀝不暢。 《醫方》:濕熱下注,咽乾口渴,少腹急滿,小便不通,或淋痛尿血,或因熱為腫。
【適應症】
小便不通,泌尿系統感染,泌尿系統結石,尿道炎,急性腎炎屬實熱證者,產後及術後尿滯留。
【禁忌】
(1)孕婦及虛寒病者忌用。(2)本方多服會引起虛弱的症狀,如頭暈、心跳、四肢無力,胃口欠佳。
【趣記】
做人四面八方要正,自大的話少編,通車去上班 (梔大滑梢扁,通車瞿)。
【增減】
(1)若血淋者加小薊、白茅根以涼血止血。(2)若石淋者,加金錢草、砂/’>海金砂以化石通淋。(3)若膏淋混濁者,加萆薢、石菖蒲以分清化濁。(4)若熱毒重者,加銀花、連翹、蒲公英,以清熱解毒。(5)若腎盂炎、血壓高者,加杜仲、桑寄生、白芍,以補肝腎降壓。(6)若便溏者,宜去大黃。(7)若人事虛者,去大黃,加澤瀉、白朮、豬苓。應下者,加大黃。
【藥理】
利尿,防石,排石,抗菌和瀉下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