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本方能將因肝氣亢盛而引起之興奮加以抑制,使之鎮靜,故名為抑肝散。
【出典】
《仁齋直指(1264年)》,《保嬰撮要(1556年)》。
【組成】
【分類群】
<辛涼解表>:柴胡
<補脾利水>:茯苓
<活血祛瘀>:川芎
<平肝息風>:鉤藤
【方義】
《漢典》:本方出典曾有異論,惟依作者考證,實始見於薛鎧之《保嬰撮要》中所記載。方中之鉤籐有鎮靜鎮痛之作用,漢方稱此為平定肝木之藥,與柴胡、甘草為伍,能緩解肝氣之緊張,鎮靜神經之興奮。當歸強化血流而治貧血。川芎使肝血易於疏通。茯苓與白朮,去停滯之水飲。
【功能】
平抑肝氣,鎮痙安神。
【效用】
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臥不安;神經系統之疾患,左腹拘急緊張,四肢之筋脈變急者。
【適應症】
精神官能症,癲癇,神經衰弱,歇斯底里,不眠症,小兒夜啼症,不明之發熱,更年期障礙。
【趣記】
四君(-參)+背弓箭歸來鉤子鉤木柴(芎歸鉤柴)。
【增減】
《漢典》:此證若趨慢性化,腹筋變無力,而左腹部大動脈之動悸極度亢進之場合,宜加陳皮、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