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出典】
別錄中品
【常用程度】
C
【基原】
薔薇科木瓜Chaenomeles legenaria (Loisel) Koidz及榠楂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的乾燥成熟果實。
【性狀】
(一)皺皮木瓜,長圓常對半縱剖為卵狀半球形,長4~8㎝,寬3.5~5㎜,外皮棕紅色和紫紅色,常有皺折,具深溝紋,皺皮深皺,邊緣向內捲曲,質堅硬,剖開面呈棕紅色,外內均紅有膈瓤,中央凹陷,平坦或凹陷的子房室,種子扁長三角形,紅棕色,種子大多數脫落,而中央形成空凹,質堅、氣微香,味酸澀。
飲片多數為半環形,少數為半圓形,直徑3.5㎝,果皮寬7㎜左右,厚約0.5㎝,邊緣紅棕色。表面肉紅色,裂隙,有的內側附有棕紅色的種子。 (二)光皮木瓜:為榠楂之果實,果實為長橢圓形,多呈瓣狀或條狀,厚2~3.5㎝,外表面紅棕色,平滑不皺,剖面平坦,較飽滿,果肉顆粒性,種子多數,密集,通常多數脫落,氣微,味澀、微酸,嚼之有砂粒感。
【炮製】
炒木瓜
【鑑別】
《本草圖經》:「宣城者為佳」。 《證類本草》:「陶隱居云:山陰蘭亭尤多,彼人以為良」。 《普濟方》:「大木瓜一枚宣州大者佳」。 《本草綱目》:「頌曰:而宣城者為佳」。 《本草求真》:「陳者良」。
以果實中勻,體結,肉厚,內心較小,外皮皺,內外色紫紅,質堅實味酸為佳,本品以陳者久。
【鑑別術語】
1. 隔瓤(現代名詞):係指木瓜剖面中心部分所見凹陷的棕黃色子房室,常與果肉相連。女貞子有時具有雙仁,也稱為隔瓤。
【章節】
果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