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載入中...

骨碎補

骨碎補

骨碎補(扁條彎曲,深棕小鱗片)
骨碎補(大葉骨碎補,圓形突起葉基痕)
骨碎補
骨碎補(火燎暗褐)
骨碎補(大葉骨碎補)
骨碎補(黃色點狀環排列)(壓扁切)
骨碎補(白線中心柱)

【命名】

骨碎補

 【出典】

本草拾遺

 【常用程度】

C

 【基原】

龍骨科槲蕨Drynaria fortunei J. Sm.、 中華槲蕨Drynaria baronii (Christ) Diels、岩薑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 Ching及大葉骨碎補Davallia formosana Hay.的根莖。

 【性狀】

(一)槲蕨(軟骨碎補):呈扭曲的扁平長條狀,常多分歧,長6~20㎝直徑0.5~1~2㎝,表面淡棕色,密被細小鱗片,黃棕色,柔軟如毛;兩側及上表面具突起或凹下的圓形葉痕,質硬易折斷。

重樓拳參的分別
名稱
項目 重樓 拳參
來源 百合科植物雲南重樓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yunnanensis (Franch.) Hand-Mazz 或七葉一枝花P. polyphylla Smith var. chinensis (Franch.) Hara的乾燥根莖 蓼科拳參Polygonum bistorta L.等的根莖。
外形 呈結節狀的扁圓形,略彎曲 扁圓柱形,常彎曲,似海蝦狀
表面 一面有莖脫落後,形成密集的圓形或半圓形的凹陷疤痕,有環節,較稀疏,節突起不明顯 一面隆起,一面稍平坦或具凹槽
顏色 黃褐色或灰棕色或黃色 紫褐色或紫黑色
質地 質硬 質硬
斷面 平坦,白色粉性,角質,維管束細點狀散列成環,白色至黃白色 淺棕紅色至棕紅色,有環狀排列的黃白小點,維管束白色小點狀,由30~50個排列成環狀
味 微苦、苦 苦、澀

荊三稜與黑三稜的區別
名稱
鑑別點 京三稜(黑三稜) 荊三稜
來源 為黑三稜科植物黑三稜Sparganium stoloni- ferum Buch. Ham.的去外皮的塊莖 為莎草科植物Scirpus yagara Ohwi.荊三棱的乾燥塊莖
形狀 均已削去外皮呈圓錐形或倒卵形,略扁,上圓下尖 帶皮或去皮,均呈類圓形、呈尖圓形或短倒圓錐形
大小 長2-6厘米,直徑2-3.5厘米 長2-4厘米,直徑1.5-3厘米
表面 黃白色或灰黃色,有刀削痕及小點狀須根痕,略呈環狀排列 表面有多數鬚根痕的小突起,黑褐色或紅棕色,有皺紋,頂端有圓疤狀莖痕及突起的須根痕,削去外皮呈黃白色或黃色,有刀削痕
質地 質堅體重,入水下沉 質堅硬,體輕,入水不沉
橫切面 平坦,黃白色或灰白色,有多數散生不太明顯的筋脈點及條狀橫向筋脈 平坦,黃色,筋脈點明顯,有散在的維管束黃色小點
氣味 氣微,味微甜,嚼之有麻感 氣無,味淡
澱粉粒 極小,單粒直徑1~12μm 極細小,單粒直徑不到1μm
草酸鈣簇晶 皮層中偶見 無
備註 正品 易混品

槲蕨呈扁平長條形,略彎扭,密被黃棕色柔軟鱗毛,並可見圓疤狀葉痕,質較脆,斷面有多數黃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中華槲蕨則根莖直而細長,鱗片多脫落,呈淡棕色,質較堅,斷面黃色。
(二)岩薑(大骨碎補):呈圓柱形或扁條狀,粗大,略彎曲,不分枝,長7~15㎝,直徑1~2㎝,表面棕黑色,有不規則的縱溝紋,在溝紋、皺紋及葉基處,可見黃棕色細密的鱗片,上面有突起的圓形葉痕,直徑約1㎝。質堅硬,不易折斷。
飲片為縱切片,燙後,片面呈褐黃色,質鬆泡輕脆。味甘氣香。
(三)大葉骨碎補(小骨碎補):根莖呈扭曲的圓柱形,長4~15㎝,直徑約1 ㎝,表面棕紅色至棕褐色,有縱溝紋及皺紋,具突起的圓柱形葉基,直徑5~7㎜,周圍殘留少量黃棕色鱗片。質堅硬,不易折斷,橫斷面紅棕色,可見數個黃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中央有兩個大的彎月形維管束。氣微弱,味微澀。

【鑑別】

《醫方類聚》:「骨碎補,石上生者佳」。
通常分為鮮貨與乾貨。鮮貨以新鮮斷面白色者為佳。通常認為鮮貨藥性較強,乾貨以身乾條寬長、棕色、毛少者為佳。現多用乾貨。碎補條以無毛,條大而粗壯、紅褐色、足乾者為佳。碎補片以紅黃色的薄片,無碎末,足乾者為佳。

 【章節】

根莖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