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續名醫類案(1770年)‧心胃痛門》卷十八,《柳州醫話(1770年)》。說明:《續名醫類案》清‧魏之琇撰。《柳州醫話》清‧魏之琇原撰,王士雄輯《續名醫類案》85條加評,成書亦同年(1770年)。
【組成】
【分類群】
<補血>:當歸
<補肝腎>:枸杞子
<清熱涼血>:生地黃
<理氣>:川楝子
【方義】
《中風詮》:脅肋脹痛,脘腹撐,多是肝氣不疏,剛水恣肆為病。治標之法,每用香燥破氣,輕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傷陰,液愈虛而氣愈滯,勢必漸發漸劇,而香藥、氣藥不足恃矣。若脈虛舌燥,津液已傷者,則行氣之藥尤為鴆毒。柳州此方,雖是從固本丸,集靈膏二方脫化而來,獨加一味川楝,以調肝氣之橫逆,順其條達之性,是為涵養肝陰第一良藥,凡血液不充,絡脈窒滯,肝膽不馴,而變生諸病者,皆可用之。特點是以臟腑制化關係來作為遣藥立法的依據。本方主治是肝病,腎為肝之母,滋水即能生木,以柔其剛悍之性,故以地黃、杞子滋水益腎為君。肺主一身之氣,肺氣清肅,則治節有權,諸臟皆滋其灌溉,而且養金即能制木,以平其橫逆之威;胃為陽上,本受木克,但土旺則不受其侮,故以沙參、麥冬清肺益胃,二者為臣。當歸入肝,補血活血,而辛香善於走散,乃血中氣藥,故用以為佐,更加一味川楝,洩肝通絡,條達氣機,故用以為使,合為滋水涵木,疏土養金的良方。方中重用生地為君,滋陰養血以補肝腎,以沙參、麥冬、當歸、枸杞子為臣,配合君藥滋陰養血生津以柔肝,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洩肝氣為佐使,共奏滋陰柔肝以代疏肝之功。其中川楝子性味苦寒,雖有苦燥傷陰之說,但若配在滋陰養血的方藥中,卻無傷陰之害,而這正是本方有別於以理氣疏肝為主的諸方之不同點。比較:本方與逍遙散同治肝鬱脅痛,但兩方證候各不相同。逍遙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氣滯鬱,引起脅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現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鬱,健脾養血為治。一貫煎則以肝陰不足,氣鬱生熱,而致脅痛;且以鬱熱不散而犯胃,兼現吞酸吐苦,故以滋養肝腎,疏洩肝氣立法。
【功能】
滋養肝腎,疏肝理氣。
【效用】
肝腎陰虛,肝鬱氣滯,血燥氣鬱,症見胸脅不舒或疼痛,吞酸吐苦,咽乾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
【適應症】
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胃炎,胃潰瘍,糖尿病,慢性肝炎肝區疼痛屬肝腎陰虛者,妊娠高血壓綜合症,多發性口瘡。
【禁忌】
(1)兼有停痰積飲,舌苔濁垢,無陰虛症象者忌用。(2)此方下舌無津液四字最宜注意,如其舌苔濁垢,即非所宜;(3)凡屬氣、血、火、食、痰、濕諸鬱,不兼陰虛者忌用。(4)本方滋膩之藥較多,對於兼有停痰積飲者,不宜使用。
【趣記】
揀到沙金子一貫當地賣(楝沙杞子,當地麥)#
【增減】
(1)若虛熱或汗多者,加地骨皮以清虛熱。(2)若痰多者,加貝母以清熱化痰。(3)若舌紅而乾,陰虛甚者,加石斛以養陰。(4)若脅脹痛,按之硬者,加鱉甲以軟堅散結。(5)若煩熱而渴者,加知母、石膏以清熱生津。(6)若腹痛者,加芍藥、甘草,以舒緩止痛。(7)若兩足痿軟者,加牛膝、薏苡仁。(8)若不寐者,加酸棗仁以柔肝安神。(9)若口苦燥者,加黃連以清熱。(10)若食後脹者,加砂仁/’>砂仁、雞內金以消食導滯,行氣消脹。
【藥理】
有抗肝損傷,抗胃潰瘍,抗疲勞,耐缺氧,鎮靜,鎮痛,抗菌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