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傷寒論》
【組成】
【分類群】
<補陰滋陰>:麥門冬
<補脾補中>:甘草
<補氣>:人參
<化痰>:半夏
<清熱瀉火>:竹葉、石膏
<外用藥及其他>:粳米
【方義】
《醫方》:此手太陰足陽明藥。(1)竹葉、石膏:辛寒以散餘熱。(2)人參、甘草、麥冬、粳米:甘平以益安胃,補虛生津。(3)半夏:辛溫以豁痰止嘔。故去熱不損其真,導逆而能益其氣。《金鑑》:是方也,即白虎湯去知母,加人參、麥冬、半夏、竹葉也。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此仲景白虎變方也。《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用人參、粳米,補形氣也;佐竹葉、石膏、清胃熱也;加麥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飲,甘草補中,且以調和諸藥也。《成方便讀》:方中以竹葉、石膏清肺胃之熱,然熱則生痰,恐留戀於中,痰不去熱終不除,故以半夏辛溫體滑之品,化痰逐濕,而通陰陽,且其性善散逆氣,故又為止嘔之聖藥,況生薑之辛散,以助半夏之不及,一散一清,邪自不能留戀。人參、甘草、粳米以養胃,麥冬以保肺,此方雖云清熱,而卻不用苦寒,雖養陰又仍能益氣,不傷中和之意耳。
【功能】
補虛,降逆,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效用】
(1)傷寒,溫熱,暑病,各種熱病之後,餘熱未清,氣陰兩傷,症見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乾唇燥,泛惡,納呆,舌質光紅少苔,脈細數。(2)胃陰少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爛,口渴,舌質紅絳而乾,脈細數。(3)消渴病,胃火熾盛,消穀善飢。(4)小兒夏季熱。(5)此係在麥門冬湯/’>麥門冬湯中,取去大棗,另加入竹葉與石膏之方劑。故以類似麥門冬湯/’>麥門冬湯證,而體力衰弱,皮膚黏膜枯燥,缺乏滋潤,口舌乾燥,感有口渴者為目標。《醫方》:(1)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2)亦治傷暑,發渴脈虛。
【適應症】
慢性支氣炎,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引起的咯血,慢性胃炎,潰瘍病,糖尿病;中暑,頑固性高熱,口腔炎,血管神經性頭痛,口瘡,流行性出血熱,化療副作用,小兒厭食,小兒肺炎,小兒夏季熱,麻疹等病症。
【禁忌】
(1)陽虛寒甚者忌用。(2)忌海藻、羊肉、菘菜、餳。
【趣記】
(1)人參湯/’>白虎加人參湯+無知賣到半夜(-知,麥半葉)。(2)住也實高(竹葉石膏)—住高瞎吵賣米人(竹膏夏草麥米人)
【增減】
(1)若胃火熾盛,消穀易飢,舌紅脈數者,加知母、花粉以加強清熱生津之作用。(2)若胃陰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爛,舌紅而乾者,加石斛、玉竹以滋養胃陰。(3)若氣分熱仍盛者,加知母、黃連以加強清熱作用。
【藥理】
有解熱,抗菌,抗炎,祛痰,鎮咳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