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金匱要略》卷上。
【組成】
【分類群】
<攻下>:大黃
【方義】
《成方便讀》:陰寒成聚,偏著一處,雖有發熱,亦是陽氣被鬱所致。是以非溫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積,故以附子、細辛之辛熱善走者搜散之,而後用大黃得以行其積也。此為溫下劑之代表性處方。溫下劑係一面溫一面下,而在附子與細辛此類溫作用甚強之藥物中,配以有瀉下作用之大黃者。
【功能】
溫經散寒,通便止痛。
【效用】
寒積裡實證,症見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熱,手足厥逆,舌苔白膩,脈緊弦。《金匱》:「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附子湯/’>大黃附子湯/’>附子湯」。即本方乃以右或左之脅下疼痛,發熱,及脈緊弦為目標而使用。惟所指脅下,皆為廣及腰至下肢,並不一定限於偏痛。至緊弦之脈,則係顯示寒冷在裏錮閉。
【適應症】
腎功能衰竭及尿毒症,慢性闌尾炎、腸梗阻、慢性結腸炎,腎結石,膽結石,皮膚病,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見上述證候者。本方,對於膽石之疝痛發作、尿管結石之疝痛、坐骨神經病、蟲垂炎、肋間神經痛、陰囊疝氣、腸疝痛等均可使用。
【趣記】
方名+細心(辛)。
【增減】
(1)若兼氣滯腹脹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氣滯。(2)若兼氣、血兩虛者,加黨參、當歸以益氣養血。(3)若屬寒疝者,加川楝子、小茴香、橘核、烏藥以疏肝行氣。(4)若積滯輕者,則以製大黃以減瀉下作用。
【藥理】
有瀉下,抗缺氧,抗感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