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外臺》卷八引《延年秘錄》。
【組成】
【分類群】
<理氣>:橘皮、枳實
<補脾補中>:白朮
<補氣>:人參
<辛溫解表>:生薑
<補脾利水>:茯苓
【方義】
《金鑑》:上,中二焦氣弱,水飲入胃,脾不能輸歸於肺,肺不能通調水道,以致停積為痰,為宿水。吐之則下氣因而上逆,虛與氣結,滿不能食,當補益中氣,以人參,白朮為君;茯苓逐宿水,枳實破諸氣為巨;開脾胃,宣揚上焦,發散凝滯,則陳皮,生薑為使也。其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不能進食,此證最多。《刪補》:方中用半夏之辛溫,生薑之辛散,散其欲出之飲,則所留之邪自盡矣。半夏、生薑皆味辛,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目眩。然悸必心受水凌,故加茯苓以去水,伐腎邪安心神也。後方加人參、枳實、橘皮,以人參、白朮為君。以茯苓逐宿水,枳實破諸氣為臣。陳皮、生薑為使。以開脾胃宣揚上焦發散凝滯。其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不能進食,此證最多。
【功能】
消痰氣,令能食。
【效用】
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胃有停痰穢水,自吐水出後,心胸間虛,胸滿不能食。《漢典》:《金匱》記載為:「治胸有停痰宿水,吐出後,心虛氣滿不能食」。即以胃內充滿氣體致不能食之病狀為使用目標,並會有噯氣,噁心及嘈雜。腹證上有心下痞硬,比人參湯證略較實證。本方有除去胃內停水及消解其充滿氣體之作用。
【適應症】
慢性胃炎、胃下垂、肩弛緩、胃擴張等。
【趣記】
四君(-甘草)+枳生橘→只生有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