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傷寒、金匱》
【組成】
【分類群】
<補脾補中>:大棗
<補氣>:人參
<辛溫解表>:生薑
<溫裏>:吳茱萸
【方義】
《醫方》: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藥。(1)治陽明食榖欲嘔者,吳茱、生薑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2)人參、大棗之甘以緩脾益氣和中。(3)喻嘉言曰:此明嘔有太陽,亦有陽明,若食榖而嘔者屬胃寒,與太陽之惡寒嘔逆原為熱證者不同。恐誤以寒藥治寒嘔也;若服吳茱萸湯/’>吳茱萸湯反劇者,則仍屬太陽熱邪,而非胃寒明矣 (法當從太陽陽明合病治之,宜葛根加半夏湯)。(4)若少陰證吐利厥逆,至於煩燥欲死,腎中之陰氣上逆,將成危候(腎中陰盛,上格乎陽而為吐逆),故用吳茱散寒下逆。(5)人參、薑、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下干,溫經而兼溫中也。(6 )吳茱萸為厥陰本藥,故又治肝氣上逆,嘔涎頭痛。《刪補》:吳茱萸得東方震氣,辛苦大熱,能達木鬱,直入厥陰,降其盛陰之濁氣,使陰翳全消,用以為君。人參秉衝和之氣,甘溫大補,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絕之生氣,令陽光普照,用以為臣。佐薑、棗和胃而行四末。斯則震坤合德,木土不害,一陽之妙用成,而三焦之間無非生生之氣矣。《漢典》:本方治發作性濁飲上逆所生諸症。所謂濁飲,即指發生污濁之病性水飲而言。因此,本方對於偏頭痛、吃逆、嘔吐、急性吐瀉病等可用。本方由吳茱萸、人參、大棗、生薑等四味組成。吳茱萸與生薑配合,能旺血行;再與人參、大棗配合,有治濁飲上逆之效。
【功能】
溫中散寒補虛,降逆止嘔,溫肝暖胃。
【效用】
(1)胃中虛寒,食穀欲嘔,胸膈滿悶,或胃脘痛,吞酸嘈雜;(2)厥陰頭痛,乾嘔吐利,手足厥冷,煩躁等症。(3)發作性濁飲上逆所生諸症。發作時,會出現手足厥冷與煩躁。《醫方》:(1)治陽明證,食榖欲嘔,若得湯反劇者,則屬上焦(傷寒,陽明篇)。(2)少陰證,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傷寒,少陰篇)。(3)厥陰證,乾嘔吐涎頭痛(傷寒,厥陰篇)。《刪補》:厥陰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少陰證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陽明食穀欲嘔者。
【適應症】
神經性嘔吐,呃逆,胃、十二指腸潰瘍,腸炎,膽囊炎,肝炎,慢性胃炎,神經性頭痛,偏頭痛,耳源性眩暈等屬虛寒證者。
【禁忌】
(1)本方辛苦甘溫,對熱性嘔吐、頭痛、胃腹痛不宜使用。(2)服本方湯劑後,常覺胸中難受,頭痛增劇或眩暈,但半小時左右反應即消失,故服藥後可稍休息,以減輕反應。
【趣記】
將找吾人(薑棗吳人)。
【增減】
(1)若嘔吐甚者,加陳皮、半夏、砂仁/’>砂仁,以溫胃降逆止嘔。(2)若頭痛者,加川芎、當歸,以調肝止痛。(3)若寒甚者,加川椒、附子、乾薑,以加強溫裡祛寒之作用。(4)若吞酸者,加烏賊骨、煅瓦楞子,以制酸。
【藥理】
有鎮吐,止瀉,抗潰瘍,抑制胃運動,強心,升血壓,抗休克,改善微循環,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