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載入中...

山藥

山藥

山藥(光山藥,鐵棍)(圓柱平滑,黃白堅硬,粉,敲擊聲比品質)
廣東山藥
山藥(彎曲稍扁,縱皺未除盡栓皮)
山藥
山藥(植物:田薯)
恆春雞骨(鐵棍)山藥(1975年代)
山藥(粉性)(粉塵散落)
山藥(田薯)(顆粒)
山藥(不燻硫黃直接晒乾)
麩炒山藥
麩炒不燻硫山藥
土炒山藥
土炒山藥
樹薯偽山藥(有孔)

【命名】

山藥

 【出典】

本經上品

 【常用程度】

A

 【基原】

薯蕷科薯蕷屬(Dioscorea spp.)若干植物的塊莖,主要為懷山藥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或田薯(參薯) Dioscorea alata L.。

 【性狀】

(一)光山藥:呈平滑的圓柱形,長10~20㎝,直徑2~4㎝,兩端平齊,中央有窩狀的凹陷,表面淡黃白色,光滑,微顯光澤,有微細棕色維管束線紋,扭曲紋,體重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色顆粒性,用指刮之,不易脫落。
飲片生山藥片呈圓形片、斜片,外表潔白,粉質光滑,未去淨外皮的顯淺棕色斑點,質堅易脆,片厚2~3㎜,直徑2~3㎝,久煮不爛,無臭,味甘,微酸,嚼發粘。 炒山藥:呈淡黃色,氣味香甜。
(二)毛山藥:呈不規則扁圓柱形或扁塊形,彎曲而稍扁,長約15~30㎝,直徑1.5~6㎝,表面黃白色或棕黃色,有明顯縱皺及未除盡之栓皮。

 【炮製】

1. 生山藥 2. 炒山藥

 【鑑別】

《證類本草》:「刮之白色者為上」。 《本草品彙精要》:「白色堅實不蛀者為好」。 《仁術便覽》:「乾山藥肥白大者佳」。 《炮炙全書》:「以米粉石灰拌,使乾之,用須水洗,色白者為佳」。 《經驗丹方匯編》:「山藥堅實細白者真」。 《本草求真》:「淮產色白而堅者良」。 《良劣鑑別》:「色白而滑,質重而形大者為上」。
以條粗質堅實,沈重粉性足,色潔白,無蟲蛀者為佳。粗細不勻,頭大尾細,顏色發黃,體質輕鬆,斷面有空心者次。

 【鑑別術語】

1. 光山藥:指加工修整搓圓的山藥材,潔白光滑,粉質,嚼之發粘。
2. 毛山藥:指加工時不搓圓的去皮山藥藥材。多用小貨或次貨製成。
3. 粉性(粉質、粉狀):是對藥材內部或斷面質地的一種描述,主要指藥材細胞中含較多的澱粉,乾燥後呈細粒狀或細狀,折斷後有粉塵飛出。粉性藥材較多,如山藥、浙貝母白芷甘草甘遂等。粉性強的斷面色白細膩與澱粉相似,如白芷。有些藥材如葛根,經驗認為以粉性足者為佳
4. 顆粒性:指藥材斷面呈細小的顆粒狀,是由較大的石細胞群所組成。如山藥天花粉等。
5. 斷山(寸山):指山藥加工過程中切下的梢頭部分,大多長寸許。
6. 鐵棍山藥:質堅硬,兩支互敲,聲音響亮,質佳。
7. 雞骨淮:以前台灣恒春野生恒春薯蕷,形如雞骨,敲聲響亮,品質佳稱雞骨淮。
若以田薯(參薯) Dioscorea alata 加工而成的,其性狀與懷山藥主要的區別(1)表面白色,略見粗網紋,稍粗糙,不顯光澤,無扭曲紋。 (2)因田薯根莖很粗大,都縱切成四分或三分之一的長條,再彷光山藥用刨刀削成圓柱形,可明顯看到刀刮削痕。 (3)兩端切面窩狀凹陷不明顯,有瘤狀小點突起。 (4)斷面較白,飲片則可見略凹凸的粗顆粒,質較輕鬆,用指刮之,容易脫落,有田薯味、嚼之粉性較差。 (5)久煮易爛,品質較差。兩廣山藥若以山薯、褐苞薯蕷加工的,亦有上述田薯的諸項特徵。
偽品:用大戟科之樹薯Manihot utilissima Pohl.偽充,辨別特徵,飲片中央有孔。

 【章節】

根莖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