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婦人良方(1237年)》,《正體類要(1529年)》卷下。
【組成】
人參,炒白朮,炒黃耆,茯苓,龍眼肉,當歸,遠志,炒酸棗仁,木香,炙甘草
(10)
【分類群】
<理氣>:木香
<補脾利水>:茯苓
【方義】
《醫方》:此手少陰足太陰藥也。(1)血不歸脾則妄行,參朮、黃耆、甘草之甘溫,所以補脾。(2)茯神、遠志、棗仁、龍眼之甘溫酸苦,所以補心,心者脾之母也。(3)當歸:滋陰而養血,木香:行氣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滯,又以助參耆而補氣,氣壯則能攝血,血自歸經,而諸證悉除矣。《刪補》:羅謙甫曰:方中龍眼、棗仁、當歸,所以補心也;參、耆、朮、苓、草,所以補脾也。薛己加入遠志,又以腎藥之通乎心者補之,是兩經兼腎合治矣。而特名歸脾何也﹖夫心藏神,其用為思;脾藏智,其出為意,見神智思意火土合德者也。心以經營之久而傷,脾以意慮之鬱而傷,則母病必傳之子,子又能令母虛,所必然也。其病則健忘怔忡,怵惕不安之徵見於心也;飲食倦怠不能運輸,手足無力,耳目昏眊既之證見於脾也。故脾陽苟不運,心腎必不交,彼黃婆者,若不為之媒合,則已不能攝腎氣歸心,而心陰何所賴以養﹖此取坎填離者,所以必歸之脾也。其藥一滋心陰,一養脾陽,取乎健者,以壯子益母。然恐脾鬱之久,思意不通,故少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暢氣醒脾,使能速通脾氣,以上行心陰。脾之所歸,正在斯耳。張璐曰:補中益氣與歸脾同出保元,並加歸、朮,而有升舉胃氣,滋補脾陰之不同。此方滋養心脾,鼓動少火,妙佐以木香少許,調順諸氣,暢和心脾。世醫不諳此理,反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悶減食者,以其補藥多滯,不能輸化故耳。《成方便讀》:夫心為生血之臟而藏神,勞即氣散,陽氣外張,而神不寧,故用棗仁之酸以收之,茯神之靜以寧之,遠志洩心熱而寧心神,思則脾氣結,故用木香行氣滯、舒脾鬱,流利上中二焦,清宮除道,然後參、耆、朮、草、龍眼等補益心脾之品以成厥功,繼之以當歸,引諸血各歸其所當歸之經也。《漢典》:方中之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等五味,專為健胃強壯。龍眼肉、酸棗仁、遠志等有鎮靜兼強壯之作用,木香使精神清爽,當歸乃補貧血。
【功能】
健脾寧心,益氣補血,養血安神,補心益脾,調經。
【效用】
(1)一般元氣甚衰者,虛證之人,心脾兩虛,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不足,貧血。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食少體倦,面色萎黃。(2)婦女月經不調,崩中漏下,赤白帶下等症。(3)虛勞、中風、厥逆、癲狂、眩暈等見有心脾血虛者。《醫方》:(1)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2)或脾虛不能攝血,致血妄行,及婦人經帶。《刪補》:思慮傷脾,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嗜臥少食,及婦女月經不調。
【適應症】
各種出血,如腸出血,子宮出血、胃潰瘍、血尿等,貧血,健忘症,不眠症,神經衰弱,神經性心悸亢進,胃潰瘍,食欲不振,月經不順,子宮功能性出血,子宮內膜炎,遺精,陰萎。
【禁忌】
有胸脅苦滿,或炎症充血之急者,不可用。
【趣記】
四君騎龜找龍涎香(耆歸棗龍遠香)。
【增減】
(1)若血虛更甚者,可加熟地以加強補血作用,即屬黑歸脾湯,用於治療婦人因性交而出血者。(2)若月經忽多、忽少,淋漓不止者,可以加山萸肉、五味子以養肝收澀止血。(3)若崩漏下血偏寒者,加炮薑碳、艾葉碳、五味子以溫中止血。(4)若崩漏下血偏熱者,加生地碳、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藥理】
可升高燙傷休克動物的血壓,促進休克期腸管收縮運動的恢復,改善消化道症狀,使呼吸加強,血糖上升,有助於抗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