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
當歸,生地黃,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仁,荊芥,蒼朮,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
(13)
【分類群】
<補血>:當歸
<補肝腎>:胡麻仁
<清熱涼血>:生地黃
<補脾補中>:甘草
<清熱燥濕>:苦參
<芳香化濕>:蒼朮
<利水滲濕>:木通
【方義】
《中藥方劑學》:癢自風來,止癢必先疏風,故方中以荊芥、防風、牛子、蟬蛻開發腠理,透解在表的風邪為主藥;由於因濕熱相搏而致水液流溢,故以蒼朮之辛苦溫,散風祛濕,苦參之苦寒,清熱燥濕止癢,木通滲利濕熱為輔藥;風熱客於皮膚涉及血分,又以當歸和營活血、生地清熱涼血,胡麻仁養血潤燥,石膏、知母增強清熱瀉火之力,均為佐藥;甘草解毒並能調和諸藥為之使。合用有疏風清熱,除濕消腫之功。《漢典》:方中之當歸與地黃能潤血;苦參能清血熱,治瘡疥之瘙癢。知母與石膏亦清血熱,並解口渴。牛蒡子與蟬蛻治風熱及解瘡毒。荊芥與防風亦為去風熱,並治瘡疥。木通則通利其血脈之澀滯。
【功能】
清血熱潤血燥。除溼清熱,止癢。
【效用】
用於有內熱,分泌物多,瘙癢極甚之皮膚病。風濕熱毒浸襲肌膚,致患癮疹,濕疹、風疹,瘡疥。皮膚疹出色紅,瘙癢不絕,抓破後滲出津水,覺口渴,苔白或黃,脈浮數有力。
【適應症】
頑固之濕疹,蕁麻疹,水蟲,痱子,皮膚瘙癢症,苔癬,及夏季各種皮膚疾患。
【禁忌】
(1)氣血虛弱者不宜,因方中疏風藥、祛濕藥易傷陰血,雖有當歸、生地黃、胡麻仁等養血活血、滋陰潤燥之藥,但究底方內相互制約之品,補養力較差。(2)使用本方,宜配合外用藥,則收效更大。(3)服本方時不宜食辛、辣、魚腥、厚味、煙酒、濃茶等,以免影響療效或復發。(4)與本方同名而藥味、主治不同者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消風散」及《藥醫得救方》之「消風散」,選用時應注意區別。
【趣記】
<補血脾肝腎>:歸草湖(胡),<解表>:防芥牛蛻→防借錢買牛脫產,<清熱>:石膏、知母、苦參、生地黃。<…>:蒼通→高齡母親辛苦賺錢買地暢通。
【增減】
(1)若風毒盛者,加連翹、銀花,以疏風清熱解毒。(2)若血熱盛者,加紫草、赤芍,以清熱涼血。(3)若濕熱盛者,加地膚子、車前子,以清利溼熱。(4)若血分熱甚,症見五心煩熱,舌紅或絳者,加赤芍、丹皮、紫草以清熱涼血。
【藥理】
有抗炎,解熱,免疫抑制,抗病原微生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