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傷寒論》
【組成】
【分類群】
<攻下>:大黃
<清熱瀉火>:山梔子
<利水滲濕>:茵陳蒿
【方義】
《醫方》:足陽明藥。(1)成無己曰:小熱,涼以和之,大熱,寒以散之。發黃者,濕熱甚也,非大寒不能徹其熱。(2)故以茵陳為君。(3)梔子為臣。(4)大黃為佐。分泄前後,則腹得利而解。《刪補》:茵陳稟北方之氣,經冬不調,傲霜凌雪,偏受大寒之氣,故能除熱邪留結,率梔子以通水源,大黃以調胃實,令一身內外瘀熱,悉從小便而出,腹滿自減,腸胃無傷,乃合引而竭之之法,此陽明利水之聖劑也。《漢典》:茵陳蒿有消炎,利尿,利膽,及治黃疸之效;梔子有消炎,利尿,止血,鎮靜,利膽之效;大黃有緩下,消炎之效。因此,依此等藥物之協力,能去裹之鬱熬,使尿出及便通,趨於良好,而有醫治肝炎、腎炎、腎硬化、浮腫、蕁麻疹、口內炎、齒齦炎、腳氣、子宮出血、不眠症等疾患之效能。本方中之大黃可作適宜之增減,以大便能快通為度。
【功能】
清熱利濕,消退黃疸。
【效用】
本方為有名之黃疸方,用於濕熱黃疸,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腹微滿,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脈沉數者。《醫方》: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腹滿口渴,二便不利,濕熱發黃,脈沉實者 (傷寒,陽明篇)。《刪補》:陽明病發熱,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腹微滿者,本方主之。
【適應症】
黃疸,急性肝炎,流行性肝炎,腎炎,浮腫,腳氣,口內炎,蕁麻疹,皮膚瘙癢,齒齦炎,眼痛,子宮出血。
【禁忌】
(1)陰黃及濕重於熱者不宜用本方。(2)孕婦慎用。
【趣記】
(1)好自大(蒿梔大)。(2)黃山好(黃山蒿)。(3)茵陳治黃疸(茵梔黃)。
【增減】
《醫方》:寒濕陰黃,本方去梔子、大黃,加附子、乾薑。(1)若兼寒熱往來、頭痛、口苦者,宜加柴胡、黃芩以和解退熱。(2)若脅痛、脘腹脹滿者,宜加鬱金、枳實以疏肝行氣止痛。(3)若噁心嘔吐、食少納呆者,宜加竹茹、神麴以和胃消食止嘔。
【藥理】
主要有利膽,保肝,抗菌,解熱,鎮痛,抗炎,抗腫瘤及降血脂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