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傷寒論》
【組成】
【分類群】
<辛溫解表>:麻黃
【方義】
《醫方》:足少陰藥。(1)太陽證發熱,脈當浮,今反沉,少陰證脈沉,當無熱,今發熱,故曰反也,熱為邪在表,當汗,脈沉屬陰,又當溫。(2)故以附子溫少陰之經。(3)以麻黃散太陽之寒而發汗。(4)以細辛腎經表藥,聯屬其間,是汗劑之重者。《刪補》:柯琴曰:夫發熱無汗,太陽之表不得不開,沉為在裏,少陰之樞又不得不固。設用麻黃開腠理,細辛散浮熱,而無附子以固元陽,則少陰之津液越出,太陽之微陽外亡,去生便遠。惟附子與麻黃並用,則寒邪雖散,而陽不亡;此裏病及表,脈沉而當發汗者,與病在表脈浮而發汗者徑庭也。若表微熱,則受寒亦輕,故以甘草易細辛而微發其汗,甘以緩之,與辛以散之者,又少間矣。《漢典》:附子、細辛均為溫藥,能旺血行,溫身體使其有暖感,故將附子、細辛與麻黃配伍,以治脈沈細而無氣力者。
【功能】
發散表邪,溫經散寒,助陽解表。
【效用】
(1)素體陽虛,外感風寒,症見無汗惡寒較甚,發熱較輕,頭痛無汗,四肢不溫,神疲欲臥,舌質淡,苔薄白,脈不浮反沈細者。(2)用於少陰病發病初期之有表證者,故對於虛弱者或老人等之感冒、氣管支炎、氣管支喘息等疾患,均可使用。(3)本方之目標為惡寒、微熱、脈沉細、全身倦怠、無氣力、嗜臥等症狀。用之,惡寒便去,氣力回復,而諸症輕快。《醫方》:傷寒少陰證,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傷寒,少陰篇)。《刪補》: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二、三日無裏證者。
【適應症】
虛弱者及老人的感冒,流行性感冒,發熱,頭痛,支氣管炎,哮喘,肺炎,竇房綜合證。
【禁忌】
(1)本方所含藥味均為辛燥之品,易傷津耗液,久服或用量過大會引起口乾咽燥、失眠、心煩等症。(2)孕婦及實證、熱證、燥證等均忌用。(3)生附子為有毒之品,宜煎1小時以上減其毒性,其用量應隨患者體質及病情輕重而定。
【趣記】
方名是組成。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三味合成助陽解表方。
【增減】
《漢典》:本方加防風、川芎,可治頭部之冷痛。(1)若氣虛者,加黨參、炙甘草,以補氣虛。(2)若陽虛甚者,加肉桂、乾薑,以增加溫陽之作用。(3)若表寒較重者,宜加桂枝、羌活等以增強解表散寒之作用。(4)若兼喘咳多痰者,宜加半夏、茯苓、陳皮以化痰止咳。(5)若兼胸痺者,宜加栝蔞、薤白,以寬胸通陽。
【藥理】
有抗炎,抗過敏,抗氧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