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小兒藥證直訣(錢乙方)》卷下。
【組成】
【分類群】
<補脾補中>:生甘草
<止咳平喘>:桑白皮
<清虛熱>:地骨皮
<外用藥及其他>:粳米
【方義】
《醫方》:此手太陰藥也。(1)桑白皮:甘益元氣之不足,辛瀉肺氣之有餘,除痰止嗽。(2)地骨皮:寒瀉肺中伏火,淡泄肝腎虛熱,涼血退蒸。(3)甘草:瀉火而益脾。(4)粳米:清肺而補胃,能瀉熱從小便出。(5)肺主西方,故曰瀉白。《刪補》:季楚重曰:經云:肺苦氣上逆。上逆則上焦鬱熱,氣鬱生涎,火鬱生熱,因而制節不行,壅甚為喘滿腫嗽。白者肺之色,瀉白瀉肺氣之有餘也。君以桑白皮,質液而味辛,液以潤燥,辛以瀉肺。臣以地骨皮,質輕而性寒,輕以去實,寒以勝熱。甘草生用瀉火,佐桑皮、地骨皮瀉諸肺實,使金清氣肅而喘嗽可平,較之黃芩、知母苦寒傷胃者遠矣。夫火熱傷氣,救肺之治有三:實熱傷肺,用白虎湯以治其標;虛火刑金,用生脈散以治其本;若夫正氣不傷,鬱火又甚,則瀉白散之清肺調中,標本兼治,又補二方之不及也。《成方便讀》:夫肺為嬌臟而屬金,主皮毛,其性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一受火逼,則皮膚蒸熱,喘嗽氣急之證見矣,治此者,皆宜清之降之,使復其清肅之令。桑白皮,皮可行皮,白能歸肺,其甘寒之性,能入肺而清熱,固不待言,而根者入土最深,能清而復降。地骨皮深入黃泉,無所底止,其甘淡而寒之性,能瀉肺中之伏火,又能入肝腎,涼血退蒸。可知二皮之用,皆在降肺氣,降則火自除也。甘草瀉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養胃。瀉中兼補,寓補於宣,雖清肺而仍固本耳。
【功能】
清瀉肺熱,化痰止咳平喘。
【效用】
肺熱咳嗽,其則氣喘,皮膚蒸熱,或發熱,午後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醫方》:肺火皮膚蒸熱,灑淅寒熱,日晡尤甚,喘嗽氣急。《刪補》:肺氣鬱熱,咳嗽而喘,面腫身熱。
【適應症】
咳嗽,肺結核病,肺膿瘍,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百日咳等。
【禁忌】
外感風寒引起的喘咳,或虛寒性咳嗽不宜使用本方。
【趣記】
錢乙年老頭髮雪白(錢乙瀉白)—白皮更乾(白皮粳甘)。
【增減】
(1)若肺熱重者,則加黃芩、知母,以增強瀉肺作用。(2)若咳而有痰黏稠者,則加栝蔞、貝母以化痰止咳。(3)若陰虛潮熱者,則加銀柴胡、鱉甲以滋陰退熱。(4)若熱傷陰津,煩熱口渴者,則加花粉、蘆根以清熱生津。
【藥理】
有解熱,抗菌,鎮咳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