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Loading...

白朮

白朮

白朮(浙白朮(肥厚團塊,灰黃,瘤狀,溝紋)
白朮(朮腿,雲頭)
白朮家種(上2花子)
白朮(雲頭鶴莖)
白朮
天生朮(於朮)
白朮(/’>硃點)(點狀油室,氣香味甘)
天生朮片
麩炒白朮
土炒白朮
白朮炒炭

【命名】

白朮

 【出典】

本經上品

 【常用程度】

A

 【基原】

菊科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e.的根莖。

 【性狀】

乾燥的根莖,呈拳狀團塊,有不規則的瘤狀突起,明顯溝紋,長5~8㎝,直徑2~5㎝,表面灰黃色至棕黃色,有淺而細的縱皺紋,根莖主軸向上延伸(習稱鶴頸),則全體呈腳蹄形。下部有不規則瘤狀突起,至底部明顯膨大,向兩側伸寬,膨大似如意頭,俗稱「雲頭」。向上側漸細,或留有一短段木質中空似小竹枝樣的地上莖,俗稱「白朮腿、朮腿」。在瘤狀突起的頂端,常有莖基殘跡或芽痕,鬚根痕也較明顯,質堅硬,不易折斷。
飲片
1. 生白朮飲片:為橫切與斜切片,形狀不規則,厚約2~4㎜,邊緣灰黃色,內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形成層環棕色,隨處有黃色油室點,近形成層的內側多孔隙。氣清香味甘微辛,微粘性。
2. 炒白朮飲片:呈不規則形,邊緣棕褐色,內部黃白至黃棕色,飲片多數有裂隙及油室點,質堅硬,具焦香。
3. 焦白朮飲片:形狀大小與炒白朮同,色較深,紅棕至黑棕色。
4. 白朮炭:外表焦黑色。

 【炮製】

1. 生白朮 2. 土白朮 3. 麩炒白朮 4. 白朮

 【鑑別】

《普濟方》:「白朮白者佳」。 《本草綱目》:「十一月、十二月採者好」,「并以秋採者佳」,「以大塊紫花為勝」。 《本草備要》:「肥白者出浙地,名雲頭朮,燥白者,出宣歙,名狗頭朮,差勝於浙」。 《增藥辨》:「形小有鶴頸甚長,內有/’>硃點,朮上有鬚者尤佳」。
以身乾(劈開後,內心發硬而不潮,折之有響脆聲),個大,體重,形如「如意頭」,外皮細,色黃內白色(俗稱細皮白肉),斷面平坦,無硬筋,焦點黃白色,有雲頭,質堅實,無空心者為佳。

 【鑑別術語】

1. 朮腿(白朮腿子):白朮上部留有一段木質地上莖,稱為「朮腿」。
2. 朱點:藥材表面具近朱紅色的油點,如白朮等。
3. 於朮:因產於浙江於潛而得名。藥材為圓球形或扁圓形,大如半夏
4. 武子:指白朮體形呈二叉以上者。
5. 疙瘩丁:指藥材外皮有多數橫向突起的皮孔或圓錐形釘刺。前者如白朮、杭白芷,有時排列整齊成四縱列;後者如海桐皮
6. 花子:指瘤狀疙瘩積聚於白朮主體佔表面積30%以上者。
7. 拳白朮:為白朮藥材商品規格之一。指根莖粗大如拳者,質佳。
8. 雲頭(如意頭):指白朮的全體多有瘤狀突起,根莖下部兩側膨大的部分,形似如意頭。
9. 雲頭鶴莖:白朮根莖下部兩側膨大呈疣狀,似如意,稱雲頭或意頭;根莖下部較粗,向下漸細,有時還留有一段地上木質莖痕,因有一定的長度稱為鶴莖又名白朮腿。
10. 鳳頭鶴頸:是對浙江於潛、昌化特產的野生白朮的性狀描述。此種白朮體形瘦小,帶有地上部殘莖,呈鶴頸狀,根莖部位略似圓球形,呈鳳頭狀。
11. 點:泛指根及根莖類藥材斷面上的油點痕,即油室或維管束等。如白朮木香的油點;羌活蒼朮的「朱點」;大黃的「星點」則為異型維管束,也稱「朱點」。
12. 鶴頸鵝臀:白朮的根莖稍長,向上漸細,形如鶴頸;下部飽滿如鵝臀狀習稱鶴頸鵝臀。

 【章節】

根莖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