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傷寒、金匱》
【組成】
【分類群】
<補血>:芍藥
<辛涼解表>:葛根
【方義】
《醫方》:足太陽藥。成氏曰: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此以中風表實,故加二物於桂枝湯/’>桂枝湯中。《刪補》:是方也,即桂枝湯/’>桂枝湯加麻黃、葛根。麻黃佐桂枝發太陽營衛之汗,葛根君桂枝解陽明肌表之邪。不曰桂枝湯/’>桂枝湯加麻黃、葛根,而以葛根命名者,其意重在陽明,以嘔利屬陽明多也。二陽表急,非溫服覆而取汗,其表未易解也。或嘔或利,裏已失和,雖啜粥而胃亦不能輸精於皮毛,故不須啜粥也。柯琴曰:此證身不疼、腰不疼、骨節不疼、不惡寒,是骨不受寒矣。頭項強痛,下連於背,牽動不寧,是筋傷於風矣。不喘不煩躁,不乾嘔,是裏不病,無汗惡風,病只在表。若表病而兼下利,則是表實裏虛矣。比麻黃、青龍二證較輕,然項強連背拘強,更甚於項強無汗,不失為表。但脈浮不緊,故不從乎麻黃,而於桂枝方加麻黃倍葛根以去實,小變麻桂之法也。蓋葛根為陽明主藥,凡太陽有陽明者,則佐入太陽藥中;凡少陽有陽明者,則佐入少陽藥中,無不可也。李杲定為陽明經藥。張潔古云:未入陽明者、不可便服。豈二人未讀仲景書乎﹖要知葛根、桂枝,俱是解肌和裏之藥,故有汗、無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與麻黃之專於發表者不同也。《金匱》:治太陽病無汗,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集注》:喻昌曰:傷寒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者,用葛根湯/’>葛根湯。此證亦用之者,以其邪在太陽、陽明兩經之界。兩經之熱並於胸中,必傷肺金清肅之氣,故水道不行,小便少,津液不布而無汗。陽明之筋內結胃口,外行胸中,過人迎環口,熱並陽明,斯筋脈牽引,口噤不得語。然剛痙無汗,必從汗解,況濕邪內鬱,必以汗出如故而止。故用此湯合解兩經之濕熱,與風寒之表,法無害其同也。《漢典》:本方係在桂枝湯/’>桂枝湯中加味麻黃與葛根。以解除筋肉之過度緊張,擴張其血管,旺暢其血行,並有發汗利尿之效。
【功能】
發汗解肌,疏散寒,生津舒筋,調和表裏。
【效用】
(1)外感風寒,傷寒表實,頭痛,項背強,身痛,發熱惡寒,無汗;或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氣逆胸滿,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者,風寒表實兼引裡邪之下利證。(2)此係有名之感冒藥,但並不限於感冒,不論有無發熱惡寒,凡脈浮而有力,並項背部有緊張感者,可用之。《醫方》:(1)治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 (傷寒,辨合病篇) 。(2)亦治太陽陽明合病下利(傷寒。辨合病篇)。《刪補》:太陽、陽明兩經合病,頭項強痛,背亦牽強,脈浮無汗惡風者,及表不解,下利而嘔者,並宜服此發汗。
【適應症】
(1)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型性腦炎,乙型腦炎,急性腸胃炎,痢疾,小兒秋季腹瀉及發熱,皮膚感染,頸椎病,神經肌肉疾病,蕁麻疹等。(2) 結膜炎、角膜炎、中耳炎、外耳炎、鼻炎、副鼻腔炎、肩硬、五十肩、神經痛等。因此,本方可應用於感冒、流感、大腸炎、赤痢、蕁麻疹等疾患。
【禁忌】
(1)外感風寒表虛證者禁用。(2)溫病初起而見發熱重,惡寒輕、口渴、脈浮數、舌邊尖紅者忌用。(3)汗出惡風者禁用。4.胃脾弱或筋肉弛緩者,若用本方,會發生脫力感及食欲感退之現象。
【趣記】
【增減】
《漢典》:葛根加半夏湯,用於葛根湯/’>葛根湯證而有嘔吐噁心者。
【藥理】
解熱,抗病原微生物,抗過敏,增強免疫,擴張腦血管,抑制血栓形成。對麻醉狗、貓具有顯著的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的作用。此外能對抗ADP誘導的家兔血小板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