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載入中...

瘟疫盛行之際 就是這草藥生長茂盛 幫人渡過難關之時

艾葉:呈灰綠色,葉片皺縮破碎,呈羽狀分裂,短柄,質柔,氣香味苦, 下呈密灰白毛。
醋制艾葉

世上重黃金,伊予獨喜吟。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尋。湯劑功非淺,膏肓疾已深。然而猶灼艾,用慰友朋心。」             《答客問病》 宋代 邵雍

這邵雍的作品說明朋友雖然病已深入體內,依然要用灼艾之力,幫助朋友渡過難關,說明了艾草的功效不凡,而另一句成語「灼艾分痛」,典出《宋史.卷三.太祖本紀三》,適時太宗病,太祖親為灼艾;太宗覺痛,太祖亦取艾自灸。後比喻兄弟友愛,而灼艾就是針灸裡面的「灸」法,常見的方式就是用火點燃艾絨並安置在穴位上,用來刺激穴位,有舒筋活絡之功效。

依據台灣中藥典第三版紀載艾葉(https://whatsintcm.com/dt_articles/%e8%89%be%e8%91%89/)為菊科植物Artemisia argyi H.Lev. et Vaniot之乾燥葉。又名野艾蒿,草蓬,白蒿,炙草,因用來做灸療又名「醫草」,再因葉狀似雞腳又稱為「雞腳艾」。基本上整個中國大陸都有栽種,而主要產於安徽、山東、湖北、河北等地,而傳統艾葉,以湖北蘄州所產的品質較佳,又特稱為蘄艾,台灣因為地理條件適合,所以也有大面積的種植,生產用作食品或是中藥使用,通常在端午節前後採收,尤其在端午節所採收之艾葉,吸收天地間純陽之氣為最佳,採收之後除去雜質曬乾,即可收藏備用,艾草可考據的歷史非常久遠,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的《詩經》:「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用來表現思念的情懷。而在《名醫別錄》中紀載:「艾葉,味苦,微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溫,暖子宮,以之炙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通常 選購時,以色青、背面灰白色、絨毛多、葉厚、質柔而韌、香氣濃郁者為佳。

坊間在選購時有可能買到混淆品芙蓉葉,因其名稱又稱蘄艾因而有所混淆,其主要辨別方式為芙蓉葉密披白色細絨毛,灰白色呈狹匙形或是狹倒卵形;而艾葉為羽狀深裂為主,裂片橢圓狀披針形,而邊緣有不規則鋸齒狀,由於葉片形狀不同,因此很好辨別。而依據臨床上不同的使用情況,而有不同的炮制方式,可分為醋艾葉,其炮制方式將艾葉洗乾淨之後,用醋拌勻,加上用文火炒,再取出,曬乾即可備用。另外也有艾葉炭,先將艾葉洗淨後搓散,放入鍋中用中火翻炒至全部呈黑褐色時,噴清水少許滅盡火星,炒乾後取出,攤曬即可備用,另一種為艾絨,將乾燥艾葉洗淨之後,放入臼或是鐵硏船內,搗呈絨狀,揀去葉脈及粗梗,篩去細末,取其淨絨即可備用。艾絨為中醫灸法常用的藥材,而坊間也有以艾絨為基礎加上硫磺,麝香、乳香、沒藥、松香、桂枝、杜仲、枳殼、皂角、細辛、川芎、獨活、白芷等藥材研成細末,和勻。再用桑皮紙一張,攤平,先取艾絨,均勻鋪在紙上,次取藥末,均勻摻在艾絨里,然後卷緊呈棒狀,再用雞蛋清塗抹黏著。而再將其點燃後置於穴位上來回薰熱即可。

艾葉除了含大量的揮發油之外,還有豐富的單寧酸,依照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校長的研究,發現單寧酸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其成果也發表在《美國癌症研究雜誌》上,得到學術界和醫療界的許多讚賞。因艾葉使用上的多樣性,除了可以內服,也可外用,因此台灣中藥典第三版對其艾葉有二氧化硫的標準規範之外,也對砷、鎘、汞、鉛等重金屬都有一定的含量規範,以確保民眾的用藥安全。

艾絨
醋炒艾絨

【圖片提供】張賢哲教授道地藥材圖鑑》https://whatsintcm.com

【作者簡介】陳大眞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系博士

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醫療智慧中心 助理研究員

全國中醫醫學校院共通教材編撰委員會中藥學科 編撰委員

財團法人工業研究院 特聘講師

中國醫藥大學 學士後中醫學系 兼任講師

嘉南藥理大學 藥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

河洛藥典 www.whatsinTCM.com 共同創辦人

芙蓉葉            陳大眞中醫博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