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三因(1174年)》,《證治準繩方(1607年)》卷二。
【組成】
【分類群】
<補氣>:人參;<補脾補中>:甘草、白朮;<溫裏>:附子、乾薑。
【組析】
(1)理中湯(白朮,人參,甘草,乾薑)+附子。(2)四逆湯(甘草,乾薑,附子)+白朮,人參。(3)人參湯/’>四逆加人參湯(甘草,薑,附子,參)+白朮。 <溫裏>:附子;<補氣>:人參;<補脾補中>:白朮。
【趣記】
【功能】
溫中散寒,補虛回陽,益氣健脾。
【效用】
脾胃虛寒,飲食不化,腹痛食少,四肢厥冷,腸鳴腹痛,霍亂轉筋,體冷微汗,嘔吐泄瀉,一切沈寒痼冷等證。
【藥理】
能增強小鼠的耐寒能力,對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顯著的鎮痛作用,還可明顯拮抗腎上腺素和乙醯膽鹼對家兔離體腸管的作用。
【適應症】
胃腸炎,胃弛緩,胃下垂,消化不良,痢疾,腹痛。
【方義】
《醫方考》:人參、甘草、白朮之甘溫,所以補虛;乾薑、附子之辛熱,所以回陽。
《刪補》:參朮炙草所以守中州,乾薑辛以溫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滕氣陽,是以穀入於陰,長氣於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此理中之皆也。若水寒互勝,即當脾胃雙溫,加以附子,則命門益土母溫矣。白朮補脾,得人參則壅氣,故臍下動氣,吐多腹滿者去朮也。加桂以伐腎邪,加生薑以止嘔也,加附子以消陰也,下多者勝濕也。還用朮燥濕也,渴欲飲水飲渴也,加朮使飲化津生也。心下悸,停水也,加茯苓導水也,腹中痛倍人參虛痛也,寒者加乾薑寒甚也。
【加減】
(2)若食積化熱甚者,症見舌苔黃、脈數,酌加黃芩、黃連以清熱。
(4)若兼脾虛者,加白朮以健脾,即為大安丸《丹溪心法》,主治食積兼脾虛或小兒食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