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傷寒六書》卷三。
【組成】
(熟)附子,乾薑,肉桂,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炙)甘草,五味子,(製)半夏
(10)
【分類群】
<理氣>:陳皮
<補氣>:人參
<補脾利水>:茯苓
<化痰>:半夏
<收澀>:五味子
【方義】
《醫方》:此足三陰藥。(1)寒中三陰,陰盛則陽微,故以附子、薑桂辛熱之藥袪其陰寒。(2)而以六君溫補之藥助其陽氣。(3)五味合人參可以生脈。(4)加麝香者,通其竅也。
【功能】
回陽救逆,益氣生脈。
【效用】
寒邪直中三陰真寒證,惡寒踡臥,四肢厥冷,身寒戰憟,腹痛吐瀉,不渴,或手足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脈來沈遲無力,甚至無脈者。《醫方》:(1)治三陰中寒,初病身不熱,頭不痛,惡寒戰慄,四肢厥冷,引衣自蓋,踡臥沉重,腹痛吐瀉,口中不渴。(2)或指甲唇青,口吐涎沫,或無脈,或脈沉遲無力。
【趣記】
【增減】
(1)若嘔吐涎沫或少腹痛,則配伍吳茱萸,以溫胃暖肝,下氣止吐之作。(2)若無脈,加豬膽汁,以防陽微陰盛而成陽脫。(3)若瀉泄不止,則加升麻、黃耆以益氣升陽止瀉,以防虛陽不能固陰而陰氣下脫。(4)若嘔吐不止,則加薑汁,以溫胃止嘔。(5)若本方去茯苓加麥冬、辰砂,亦為回陽救急湯《重訂通俗傷寒論》,治少陰病,下利脈微,甚則利不止,肢厥無脈,乾嘔心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