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金匱》卷中。
【組成】
【分類群】
<補脾補中>:甘草
<溫裏>:細辛、乾薑
<補脾利水>:茯苓
<收澀>:五味子
【方義】
《金匱要略心典》:眼前湯己,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衝逆之氣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導氣,加乾薑,細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飲驅寒,以洩滿止咳也。《方劑學唐》:乾薑溫脾肺之陽以化寒飲;以茯苓健脾滲濕,杜其生痰之源共為方中主要藥物;細辛通徹表裏,助乾薑以散已聚之寒飲為方中次藥。以五味子收歛肺氣而止咳,並配合細辛耗散傷肺為方中佐藥,以甘草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
【功能】
溫肺化痰,利水。
【效用】
肺經感寒,咳嗽不己。咳嗽痰稀,喜唾,胸滿嘔逆。舌淡苔白滑,脈沉遲。
【適應症】
寒痰引起的喘咳。
【趣記】
方名。
【增減】
(1)若嘔穢或痰多者,宜加製半夏以降逆止嘔,燥濕化痰。(2)若咳甚者,加杏仁、紫菀、款冬花以降氣止咳。(3)若兼充氣上逆者,加桂枝以溫中降沖。(4)若氣滯脘脹者,加砂仁/’>砂仁、陳皮、枳殼以行氣消脹。(5)若脾虛少食者,加黨參、白朮以益氣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