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金鑑》:諸病皆因於氣,穢物之不去,由氣之不順也,故攻積之劑,必用氣分之藥,故以承氣名。《漢典》:承氣,意即順氣,乃使氣之運行順愓,以治腹滿與便秘。
【出典】
《傷寒論、金匱》
【組成】
【分類群】
<理氣>:枳實
<攻下>:芒硝、大黃
<芳香化濕>:厚朴
【方義】
《醫方》:此正陽陽明藥。(1)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氣堅者以鹹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2)故用芒硝之鹹寒,以潤燥軟堅。(3)大黃之苦寒,以瀉熱去瘀,下燥結,泄胃強。(4)枳實、厚朴之苦降,瀉痞滿實滿。(5)經所謂土鬱奪之也,然非大實大滿,不可輕投,恐有寒中結胸痞氣之變。 《漢典》:此係代表陽明病之藥方。……厚朴與枳實,能治腹部之緊滿;大黃與芒硝,則有消炎,瀉下之效。因此雖為腹滿便秘者,倘若脈弱,仍當禁忌。例如因腹水、腹膜炎等而引起腹滿者,使用本方之機會,幾乎全無。
【功能】
峻下熱結,消痞除滿,潤燥攻實。
【效用】
(1)陽明實熱證,脘腹痞滿,腹中滿痛者,腹痛拒按,按之硬,腸中燥馭堅結,大便不通,頻轉矢氣,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厚,乾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沈實。(2)熱結旁流,下利清水,穢臭異常,腹滿臍腹疼痛不減,按之堅硬有塊,口乾舌燥,脈滑而數。(3)熱厥,痙病或發狂等屬裡實熱證。 《醫方》:(1)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裏,胃實不大便,發熱譫語,自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堅全見(傷寒,陽明篇)。(2)雜病三焦大熱,脈沉實者。(雜病,大便燥結)。(3)亦治陽明剛痙。(金匱,痙病)。(4)陽明病下之,心中懊偏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傷寒,陽明篇)。 《刪補》:陽明病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譫語汗出多,胃燥獨語如見鬼狀,喘冒不能臥,腹滿痛,脈滑實。又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又少陰病初得之口燥咽乾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燥舌乾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
【適應症】
急性肺炎、腸熱病,腸梗阻,闌尾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傳染性肝炎,高血壓,習慣性便秘,手術後腹部脹痛,精神病,癲狂,嚴重創傷呼吸窘迫綜合症,肥胖症。
【禁忌】
(1)裏實雖具,外證未解,脾胃虛寒,腎陽不足及孕婦均忌用。(2)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3)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4)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5)陽明病,脈遲,若汗多,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6)陽明病,潮熱,大便不硬者,不可與之。(7)腸傷寒將出血時,亦腹痛拒按;(8)腹膜炎附子粳米湯證,痛至手不可近,皆禁下;(9)病初起即便溏而體力衰弱者,則不得妄用本方。
【趣記】
大笑不止(大硝朴枳),就能承受滿肚烏氣。
【增減】
(1)若兼瘀血者,加桃仁、紅花、赤芍以活血祛瘀。(2)若兼氣虛者,加人參,以補氣,並防瀉下氣脫。(3)若兼陰津不足者,加玄參、生地以滋陰潤燥。(4)若熱盛成毒者,加黃芩、黃連、梔子、連翹,以清熱解毒。
【藥理】
有興奮腸管,增加胃腸道推進功能,增加腸容積和腸血流量以及抗炎,抑菌,解毒,增強平滑肌電興奮性,增加腸胃動素釋放量,抑制梗阻結腸平滑肌鈣離子內流,降低腸梗阻患者血漿中去甲腎上腺素(NA)水準,促進實驗性肺損害修復,升高血清鋅濃度和超氧化物轉化酶活性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