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刪補》:名大青龍湯者,取龍興雲雨之義也。
【出典】
《傷寒論》
【組成】
【分類群】
<清熱瀉火>:石膏
<止咳平喘>:杏仁
【方義】
《醫方》:足太陽藥。(1)成氏曰:桂枝主中風,麻黃主傷寒,今風寒兩傷,欲以桂枝解肌驅風,而不能已其寒,欲以麻黃發汗散寒而不能去其風,仲景所以處青龍而兩解也。(2)麻黃:甘溫,桂枝:辛熱,寒傷營,以甘緩之,風傷衛,以辛散之,故以麻黃為君,桂枝為臣。(3)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黃以發表。(4)大棗:甘溫;生薑:辛溫,佐桂枝以解肌。(5)營衛陰陽俱傷,則非輕劑所能獨解,必須重輕之劑同散之。則陰陽之邪俱已,營衛俱和。(6)石膏:辛甘微寒,質重而又專達肌表為使也。 《刪補》:大青龍湯者,取龍興雲雨之義也。治風不外乎桂枝,治寒不外乎麻黃,合桂枝麻黃二湯以成劑,故為兼風寒中傷者主之也。二證俱無汗,故減芍藥、不欲其收也。二證俱煩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熱也。設無煩躁,則又當從事於麻黃桂枝各半湯也。仲景於表劑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則知麻黃證之發熱,熱全在表;大青龍證之煩躁,兼肌裏矣。初病太陽即用石膏者,以其辛能解肌熱,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預保陽明存津液之先著也。粗工疑而畏之,當用不用,必致熱結陽明,斑黃狂冒,紛然變出矣。觀此則可知石膏乃中風傷寒之要藥,得麻、桂而有青龍之名,得知、草而有白虎之號也。服後取微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得汗,停其後服,蓋戒人即當汗之證,亦不可過汗也。所以仲景桂枝湯/’>桂枝湯中不用麻黃者,是欲其不大發汗也;麻黃湯/’>麻黃湯中用桂枝者,恐其過汗無制也。若不慎守其法,汗多亡陽,變生諸逆,表遂空虛而不任風,陰盛格陽而更煩躁不得眠也。 《漢典》:本方治類似麻黃湯/’>麻黃湯證,而為表之實熱證,且裏伴有熱者。其目標為有惡寒、發熱、脈浮緊、筋痛、關節痛、腰痛等,並有煩躁之狀態。此與麻黃湯/’>麻黃湯證比較,即為病勢更見激烈,而以致於呈現煩躁狀態之程度。在如此場合,雖投與麻黃湯/’>麻黃湯,亦不發汗。此種狀態,乃係體力旺盛之人,在其流行性感冒,肺炎,及其他急性熱病之初期,會有出現。本方係在麻黃湯/’>麻黃湯中,再加石膏、生薑、大棗之處方。石膏有散裏熱,治煩躁之效。
【功能】
發汗解表,消熱除煩,辛溫解表,兼清裡熱。
【效用】
(1)外感風寒,太陽風寒兩傷,榮衛同病,風寒表實證兼有裡熱之發熱惡寒,寒熱俱重,脈浮緊,身疼痛,不汗出而煩燥者。(2)風水四肢水腫,身重疼痛而兼裏熱者。 《醫方》:(1)治太陽中風,脈浮緊,身疼痛,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燥(傷寒,太陽下篇)。(2)又治傷寒脈浮數,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傷寒,太陽下篇)。 《刪補》:太陽風寒兩傷,營衛同病。傷寒之脈而見中風之證,中風之脈而見傷寒之證,二證俱不出汗而煩躁者,用此兩解發汗。雖有是證,若脈微弱,自汗出者,不可服之,服必亡陽。
【適應症】
高熱,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熱病之初期,支氣管肺炎,急性肺炎,過敏性鼻炎,急性腎炎,急性浮腫,產後浮腫腹滿,癮疹。
【禁忌】
(1)大青龍湯中麻黃為發汗峻品,因而劑量不可過大,否則可以導致汗出亡陽。(2)脈沉弱者,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如裏虛之證誤用本方,可導致汗多亡陽。(3)本方發汗力較強。治外感風寒,內有鬱熱或表裏俱實,方證悉合,也必須掌握「中病即止」的原則,以避免過劑汗多亡陽之變。
【趣記】
媽之心肝(麻黃湯/’>麻黃湯)+搗薑棗膏 (大青龍才會搗亂)。
【藥理】
有解熱,抑菌,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