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溫病條辨方》
【組成】
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朴,生(薏)苡仁,半夏
(8)
【分類群】
<芳香化濕>:厚朴、白蔻仁
<化痰>:半夏
<清熱瀉火>:竹葉
<止咳平喘>:杏仁
【方義】
《溫病條辨》:濕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粘膩,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溫熱之一涼則退,故難速已。世醫不知其為濕溫,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濕邪乘勢內漬,故洞洩。見其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結而不可解之勢。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中醫熱病論》:本方用杏仁宣肺利氣以化濕,蔻仁,厚朴,半夏芳化理氣以燥濕,通草,苡仁,滑石淡滲利濕,竹葉以透熱於外,合而共奏宣暢氣機,清熱利濕之效。
【功能】
清利濕熱,宣暢三焦氣機。
【效用】
濕溫初起,邪留氣分,未曾化燥,濕勝熱微,及暑溫挾濕,頭痛惡寒,身重疼,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舌白不渴,脈細而濡者。
【適應症】
腸傷寒,胃腸炎,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妊娠嘔吐,傷寒百日咳等症。
【趣記】
三人已足夠幸運了,華夏不通→三仁(竹蔻杏薏),(滑夏朴通)。 <化濕>:蔻朴滑通薏,<化痰止咳喘>:夏杏。
【增減】
(1)若兼衛分症狀者,宜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濕。(2)若寒熱往來者,宜加青蒿、草果以退寒熱。(3)若夾有穢濁者,宜加佩蘭、石菖蒲,以化濁辟穢。(4)若濕重者,宜加蒼朮,以燥濕健脾。(5)本方去滑石、竹葉加藿香、赤苓、豬苓、淡豆豉、澤瀉,即為藿朴夏苓湯《外感證輯要》,其功用解表化濕,主治濕溫初起,身熱惡寒,肢體倦怠,胸悶口膩,舌苔薄白,脈濡緩。
【藥理】
有抗菌,解熱,止咳,止吐,利尿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