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金匱要略》
【組成】
【分類群】
<清熱涼血>:牡丹皮
<攻下>:大黃、芒硝
<活血祛瘀>:桃仁
<利水滲濕>:冬瓜子
【方義】
《成方便讀》:夫腸癰之病,皆由濕熱瘀聚鬱結而成。故用大黃之苦寒行血,芒硝之鹹寒軟堅,蕩滌一切濕熱瘀結之毒,推之而下。桃仁入肝破血,瓜子潤肺行痰,丹皮清散血分之鬱熱,以除不盡之餘氣耳。
【功能】
瀉熱破瘀,散結消腫,清熱解毒。
【效用】
腸癰初起,濕熱瘀滯,少腹腫痞,疼痛拒按,甚則局部有痞塊,發熱惡寒,自汗出,小便自調,或右足屈而不伸,牽引則痛劇,或時時發熱,身汗惡寒,舌苔薄膩而黃。
【適應症】
濕熱瘀滯的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婦女急性盆腔炎,子宮及其附屬器炎症,血瘀經閉。痔疾痔漏、結腸炎,直腸炎,潰瘍性大腸炎。
【禁忌】
凡重型急性化膿或壞疽性闌尾炎,闌尾炎併發腹膜炎(或有中毒性休克,或腹腔膿液多者),嬰兒急性闌尾炎,妊娠闌尾炎合併彌漫性腹膜炎,闌尾寄生蟲病等,均不宜用本方。
【趣記】
【增減】
(1)若兼腹痛高熱較甚者,加黃連以清熱。(2)若膿已成未潰或膿未成者,加銀花、蒲公英、敗醬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作用。(3)若右下腹部有腫塊者,加當歸、赤芍或乳香、沒藥以祛瘀散結。(4)若氣滯腹脹者,加小茴香、天台烏藥、木香以行氣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