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傷寒論》
【組成】
【分類群】
<補脾補中>:甘草
<攻下>:芒硝、大黃
<辛溫解表>:桂枝
<活血祛瘀>:桃仁
【方義】
《醫方》:此足太陽藥。(1)大黃、芒硝:蕩熱去實。(2)甘草:和胃緩中。(3)熱甚搏血,血聚肝燥,故加桃仁之苦甘,以潤燥而緩肝。(4)加桂枝之辛熱,以調營而解外,直達瘀所而行之也。《醫方考》:桃仁,潤物也,能澤腸而滑血;大黃,行藥也,能推陳而致新;芒硝,鹹物也,能軟堅而潤燥;甘草,平劑也,能調胃而和中;桂枝,辛物也,能利血而行滯。又曰:血寒則止,血熱則行。桂枝之辛熱,君以桃、硝、黃,則入血而助下行之性矣,斯其治方之意乎﹗《古方選注》:桃仁承氣,治太陽熱結解而血復結於少陽樞紐間者,必攻血通陰,乃得陰氣上承,大黃、芒硝、甘草本皆入血之品,必主之以桃仁,直達血所,攻其急結,仍佐桂枝洩太陽隨經之餘熱,內外分解,庶血結無留戀之處矣。《漢典》:此係在調胃承氣湯中加桂枝與桃仁之方劑。桂枝、桃仁有去患處之瘀血,疏通血行障礙之效。大黃、芒硝有瀉下並解堅塊之效。甘草則治急促。
【功能】
破血下瘀,泄熱。
【效用】
下焦蓄血,少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發熱,甚則譫語煩渴,其人如狂,至夜發熱,脈沉實或澀,以及瘀滯經閉,痛經,跌仆傷痛等。《醫方》:(1)治傷寒外證不解,熱結膀胱,小腹脹滿,大便黑,小便利,躁渴譫語,蓄血,發熱如狂 (傷寒,太陽中篇) 。(2)及血瘀胃痛,腹痛脅痛,瘧疾,實熱夜發,痢疾,蓄血急痛。《刪補》:血結胸中,手不可近,或中焦蓄血,寒熱胸滿,漱水不欲咽,善忘,昏迷如狂者。此方治敗血留經,通月事。
【適應症】
(1)月經不順,月經困難,閉經,更年期障礙,子宮內膜炎,骨盆腹膜炎,胎盤殘留而下血不止,產後發狂者。(2)腸梗阻,細菌性痢疾,腎盂腎炎,精神病,腸炎,咽炎。
【禁忌】
(1)本方適用於血瘀實證,體質虛弱者慎用。(2)孕婦忌用。
【趣記】
【增減】
(1)若兼氣滯者,加香附、青皮、烏藥以行氣止痛。(2)若跌打損傷,瘀血留滯、疼痛不能轉側者,加赤芍、當歸尾、紅花、蘇木以活血祛瘀止痛。(3)若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屬實證者,加當歸、紅花以活血調經。(4)若產後惡露不下,小腹堅痛,喘脹難忍者,加蒲黃、五靈脂以活血祛瘀止痛。(5)若火旺而血瘀於上,頭痛頭脹,目赤面紅,吐衄者,加生地、丹皮、梔子、牛膝以清熱涼血。(6)若無發熱如狂者,生大黃改為製大黃,且去芒硝。
【藥理】
具有降低血黏度,延長凝血時間,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凝聚,降低血糖、血脂,抗驚厥,瀉下,抗腎衰,解熱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