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溫病條辨》
【組成】
【分類群】
<補脾補中>:甘草
<化痰>:桔梗
<清熱瀉火>:葦根
<清熱解毒>:連翹
<止咳平喘>:杏仁
【方義】
《方劑學唐》:桑葉、菊花為方中主要藥物,以清透肺絡,輕散風熱。以薄荷、杏仁、桔梗為方中次藥,以疏散風熱,肅肺止咳。以連翹、蘆根為方中佐藥,以清熱透邪,生津止咳。以甘草為方中使藥,以調和諸藥。
【功能】
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效用】
風溫初起,症見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舌苔薄白,脈浮數。
【適應症】
感冒初起,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急性結膜炎。
【趣記】
<解表、清熱、化痰、止咳>:桑菊薄葦連桔杏甘→方名+薄葦連結心肝寶貝。
【增減】
(1)若咽喉疼痛者,加馬勃、玄參、牛膝、牛蒡子,以清熱利咽喉。(2)若風熱上犯頭目,目赤澀痛,則加白蒺藜、決明子、夏枯草,以清散風熱。(3)若肺熱甚,咳嗽痰稠,加黃芩、栝蔞、貝母,以清熱止咳。(4)若舌絳暮熱,甚燥,邪初入營,加元參、犀角,以清營熟。(5)若入血分者,去薄荷、蘆根,加麥冬、生地、丹皮、玉竹,以滋潤涼血。(6)若氣粗似喘,燥在氣分者,加石膏,知母,以加強清肺之作用。(7)渴者,加花粉。
【藥理】
有解熱,抗炎,發汗,抗菌,抑制腸蠕動亢進等作用。